狮子文化的由来与魅力(2)
智志
中国狮子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公元907年,经唐末五代十国的南北征战,经济文化又遭受一次大破坏之后,建立的宋王朝与西夏、吐蕃(今西藏),及后来金、元长期对峙,国势日衰,中国狮子文化的神采也为之减弱。一方面是由于西域真狮和写实型的西域狮子文化中断进入,一方面是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趋向世俗化,其中最明显的是狮子的颈项上有一条项饰,一对狮子舞绣球,大概在南宋时代才出现。
这一根本性的变革,从西方狮子演化为中国狮子,狮子从野性转为驯化,从“王者”地位,逐步迈入民间百姓之家,终于定型为挂着铃铛的雄狮和雌狮,以抢球和抱幼狮作为中国狮子文化的固定格式,寓意“子嗣昌盛”。如南宋晚期,原籍宁海县长街镇西岙村叶梦鼎升任兵部尚书又任右丞相,在村口建了一座惠德桥。桥墙左右刻了4个狮子头。两头开口,两头闭口。村人说叶丞相说过,在外少开口,进村多开口,免得生是非。可见狮子文化已渗透到当地民俗观念的深处了!
元、明、清三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晚期,狮子文化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基本定局,并进一步渗透到民间,应用的范围扩大,造型变化多样,程式化趋向强烈。如在宁波,“狮子”谐音“赐子”,故婚庆嫁妆一定要有。大狮与小狮,又喻为“太师、少师”、“连登太师”等。建筑物和民间家具中的狮子陈设也必不可少。
到近代,民国时代许多大城市动物园中才有真实的狮子。有一年宁波的章姓石匠到了上海,在动物园见到真正的狮子。他一时惊呆了,原来狮子是这样的?章师傅历来有一套“眼如铜铃大开口,九斤狮子十斤头”的口诀,中国固有的传统观念如泰山难撼,中国狮子传统模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却始终保持代代承传的样式。因此西洋狮只能在沿海城市中悄然流行,以为时髦,一般用作洋式建筑雕饰和守护狮。如上海原汇丰银行的英国式伏狮,是鸦片战争以后洋文化的产物;奉化中山公园在民国时雕刻的一对洋狮子,可能是近代宁波人第一次看到的真实雄性石狮子。在宁海县前童村,民国将领童保暄的婚床上雕刻雄性洋狮以为时髦。
近现代,中国狮子与洋狮子共立街头,很少会有人关注它的样式和文化。有的地方还制成狮子垃圾桶。然而也有不少民间艺人,在砖雕、灰塑、石刻、金属雕、木雕、竹根、织绣等艺术品上,颇多创意佳作,如宁波石匠创作的压绷狮子,仅手掌大小,成为旧时代陪伴红妆绣女共度寂寞岁月的特有文化作品,其中含有“赐子”之意。宁波人在锡酒壶盖上刻上滴子狮已成惯例,宁波老字号状元楼酒店还收藏着百年之前狮子酒壶,可见宁波人崇拜、厚爱狮子实乃源远流长。
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狮子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千年以来逐步形成的文化遗产,即使在我们这个物质文明已经高度发展的现代,多姿多彩的中国狮子文化依然有着巨大魅力,宁波各地的牛腿狮、压绷狮、倒挂狮、狮子照壁、狮子柱础、狮子灯、狮子牌坊、镇宅狮、香炉狮、护桥狮、石敢当狮、屋脊狮、踏脚狮等不胜枚举……狮子文化在古老的土地上渗透和普及,与中国的龙凤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的狮子文化在古代已传到日本,以后称为“唐狮子”,守护着异国的宫殿、墓祠、寺庙和神社。如在日本福冈博多,留有一对700余年前明州张氏从家乡运去的一对驯服型石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