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将军县新县 曾走出43位开国将军

箫笛氏

河南将军县新县 曾走出43位开国将军

位于河南省信阳市东南部的新县,被称为“中原南门”,素有“红色首府”、“将军故里”、“诗画江南”的美誉,是我国著名的也是河南省唯一的一个将军县。

在革命战争年代,新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留下了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战斗足迹,走出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43位开国将军,培育了5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献出了5.5万名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有数据显示,当时全县人口不足10万人)。“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便是对新县革命战斗史的真实写照。

可能许多人都知道新县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但鲜为人知的是,“新县”这个名字的由来还跟刘伯承、邓小平有关呢。1933年10月,国民党政府为加强对鄂豫皖边区的统治,以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的字“经扶”为县名,设置经扶县。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同年12月,根据刘伯承、邓小平提议,改“经扶县”为“新县”,意即人民获得新生,过上幸福生活。

新县红色文化厚重,被列入国家“1231”红色旅游工程。2001年还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新县境内的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许世友将军故里、郑维山将军故里、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等红色景点,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当然了,除此之外,有着“北国的江南,江南的北国”赞誉的新县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独具魅力。香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潭风景区、江淮岭生态园等都是较受游客喜爱的景点。

厚重的红色文化加之优美的自然风光,也难怪新县会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名县、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大别山走出的新县籍开国将军

大别山中的河南省新县素以“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而著称。新县在共和国十大开国“将军县”中居第六位,这里共走出了43位开国将军。担任过共和国大军区司令员职务的,这个县走出来的开国将军占近二分之一。解放军实行11大军区体制时,这个县走出来的开国将军曾担任过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沈阳军区、兰州军区、广州军区等五个大军区的司令员职务。新县籍共和国开国将军中职务最高者是开国少将李德生,他曾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上将、中将、少将,49颗新县籍开国将星闪烁在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中

新县,原名经扶县,位于大别山腹地、鄂豫两省交界处,本来在中国历史上名不见经传,但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使这个小城以诞生43名开国将军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新县县名的由来,恰是这块红色土地历经改天换地的缩影。1932年10月,国民党政府为了“剿灭”战斗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控制大别山区,以当时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之字“经扶”为县名,以新集为治所,将河南省光山县一部,湖北省麻城县一部和黄安县(今红安县)一部划归经扶县管辖。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了新集,12月改经扶县为新县。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新县豪杰涌现,英雄辈出。1955年解放军首批授衔到1965年取消军衔制,共授予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1614名,其中上将57人,新县1名;中将177名,新县4名;少将1360名,新县38名。新县籍43名开国将军上将3颗星、中将2颗星、少将1颗星,共计49颗将星。

新县籍开国上将1名:许世友。

新县籍开国中将4名:郑维山、吴先恩、张池明、范朝利。

新县籍开国少将38名:李德生、王大华、王才贵、王世仁、叶建民、叶道友、朱火华、朱致平、扶廷修、吴世安、吴华夺、余述生、萧永正、萧永银、萧志贤、萧德明、张吉厚、张百春、张宗胜、杨恬、杨明山、陈波、范朝福、官宗礼、胡立声、胡立信、胡贤才、徐明德、高立忠、高厚良、黄光霞、程世清、鲁加汉、谭友夫、谭知耕、熊作芳、潘焱、潘寿才。

43名新县籍开国将军中,担任过大军区和省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16人,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的有2人。

担任过大军区以上领导职务的有17人:许世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过南京军区、广州军区司令员;郑维山,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过北京军区、兰州军区司令员;吴先恩,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张池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委;范朝利,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李德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司令员;叶建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吴华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余述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成都军区副政委;萧永银,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高厚良,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政委;程世清,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福州军区副政委;鲁加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成都军区副政委;熊作芳,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潘焱,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张百春,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北京军区空军政委;谭知耕,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担任过省部级领导职务的有2人:朱致平,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扶廷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任西藏军区副参谋长。

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的有2人:许世友,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任;李德生,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新县籍43名开国将军都是老红军,大部分生于新县,长于新县,并在新县参加革命,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新县籍42名开国将军参与了创建和扩大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2年10月,一部分随红四方面军入川,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后北上长征,与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会合;一部分留在鄂豫皖苏区坚持斗争,于1934年11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改编为红十五军团;另有少数人在苏区红二十八军继续战斗,度过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直至抗战爆发,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新县籍43名开国将军大都出自红四方面军,当年红四方面军先后下辖第四军、第二十五军、第九军、第三十军、第三十一军、第三十三军。此外,有两名将军出自鄂豫皖省委领导的红二十八军。他们的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红四方面军第四军12人:许世友、李德生、范朝利、王世仁、张吉厚、张宗胜、陈波、官宗礼、胡立信、谭友夫、熊作芳、潘焱。

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军7人:张池明、叶建民、扶廷修、萧志贤、吴华夺、胡立声、程世清。

红四方面军第九军2人:吴先恩、王大华。

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6人:郑维山、朱火华、萧永正、萧永银、高厚良、杨明山。

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9人:王才贵、叶道友、朱致平、萧德明、张百春、范朝福、黄光霞、鲁加汉、谭知耕。

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1人:吴世安。

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其他所属部队3人:徐明德、潘寿才、余述生。

鄂豫皖省委领导的红二十八军2人:胡贤才、高立忠。

新县籍43位开国将军中唯一没有在新县出生、也没有在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战斗过的有1人,即杨恬。但杨恬的祖籍是新县千斤乡,因此算入新县籍开国将军行列。杨恬出生在江西德安,其哥哥杨超曾是中共江西省委委员、中共德安县委书记,著名烈士,曾在新县千斤乡一带开展过革命活动,对杨恬参加革命起到过引导作用。

北京军区、南京军区、兰州军区、沈阳军区、广州军区等大军区司令员一职曾由新县籍开国将军担任

大军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体制中举足轻重,大军区司令员职务重要、地位重要、作用重要,新县籍开国将军任职大军区主官可谓独树一帜。

大军区是按战略区域设立的军队一级组织。解放军大军区体制,基本上是按照苏联军队的体制实行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解放军实施整编,按国家行政区划调整为西北军区、西南军区、中南军区、华东军区、华北军区、东北军区六大军区。20世纪50年代中期,调整为13个大军区,分别是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昆明军区、武汉军区、成都军区、兰州军区、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内蒙古军区、福州军区。20世纪60年代,中央军委又对大军区进行了两次微型调整:1967年5月,将内蒙古军区调整为省军区,归属北京军区领导;1968年12月,将西藏军区调整为省军区,归属成都军区领导,正式形成11个大军区。此外,1979年5月,将新疆军区改称为乌鲁木齐军区。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解放军又实行了几次军队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1985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将11个大军区合并为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成都军区、兰州军区7个大军区。

新中国成立后,新县籍有3位开国将军先后共担任过5个大军区的司令员。上将许世友,先后担任过南京军区和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将郑维山,先后担任过北京军区和兰州军区司令员;少将李德生,先后担任过北京军区和沈阳军区司令员。

许世友,1955年3月至1973年12月任南京军区司令员,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1973年任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整整工作了19个年头。从1955年至“文革”爆发前,许世友把主要精力放在保卫国防和加强部队建设上。他奔波于海防前哨,深入基层和国防施工现场,首批带头下连队当兵,和战士同吃、同住、同操练,狠抓合成军的训练和部队作风整顿,培养出了“南京路上好八连”。1964年,他在叶剑英、罗瑞卿的大力支持下,总结、推广了“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大练兵、大比武运动。“文革”爆发后,许世友受到极大冲击。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涉及两名新县籍开国将军,即许世友和李德生。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与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对调。在晚年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1979年参与指挥了上个世纪中国对外的最后一战———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已经74岁高龄的许世友,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对越自卫反击战广西段总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为中国西南边陲的安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5年,许世友将军逝世。

郑维山,1969年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82年任兰州军区司令员。毛泽东在“文革”初期的一次会议上说“南有许世友(南京军区),北有郑维山(北京军区)”,对两位新县籍开国将军的信任和偏爱溢于言表。

“文革”时期,郑维山也和他的老乡许世友一样,受到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不过,他没有许世友那样幸运,得到毛泽东的直接保护,而是在林彪折戟沉沙后,被冠以林彪余党的罪名幽禁八年之久,粉碎“四人帮”两年后才重返北京。1979年,中共中央对“晋察冀山头主义”“华北山头主义”,以及强加在郑维山身上的所有罪名予以彻底平反。

1982年,郑维山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司令员。这时他已年近古稀,但是工作热情不减当年。为落实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他带领机关干部三次勘察地形,跋涉于西北高原,行程7万多公里,详细修订了西北战区的防御作战预案;又组织全区团以上干部参加战役战术集训,亲自授课,多次组织现场讨论,在战役、战术、工程建设上落实了部队平时训练和未来作战任务相结合的问题。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执行中央军委关于军队协助西北地区搞好绿化、造福后代的指示,在部队营区绿化和帮助地方植树种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西北人民把他和军区部队誉为“绿色使者”。2000年,郑维山将军逝世。

李德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李德生从朝鲜战场回国后担任第十二军军长。1968年4月,李德生担任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后任省委第一书记。1970年1月,李德生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73年8月,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作为毛泽东、中共中央“老中青”三结合的中年代表,后因“四人帮”迫害,辞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职务。1980年8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为李德生平反,恢复名誉。

1973年12月,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李德生调往沈阳军区担任司令员。1973年12月至1985年6月,李德生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他带领军区党委一班人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特定历史条件下东北地区的作战和设防原则,促进了东北战略区建设。他提出了组建合成军和在东北西部地区组建守备区的重大建议,得到邓小平的肯定,并付诸实践。他领导组建了中国第一个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组建了全军第一个激光模拟对抗营。1985年11月,李德生调到新组建的国防大学任政委、党委书记,与校长张震一道,团结带领校党委一班人和全校教职员工,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积极推行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全面建设和改革,为探索解放军高级干部培训的新路子,为国防大学的建设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2011年,李德生将军逝世。

上将、中将、少将,许世友、郑维山、李德生三位新县籍开国将军,均担任过大军区司令员,在“文革”中均历经了磨难。但他们在大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上,忍辱负重,尽职尽责,在解放军大军区司令员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县籍开国将军遍布各大军兵种和科研、领率机关

新中国成立时,解放军基本上是单一的陆军,而陆军以步兵、骑兵为主,只有少量的海军、空军和炮兵、装甲兵、通信兵。不久,解放军军兵种部队如雨后春笋,纷纷问世,新县籍开国将军的身影开始闪现在解放军各军兵种家族之中。这些新县籍开国将军当年大都是穷苦农民出身,没有多少文化知识,许多人没有见过飞机、军舰,但他们在人民军队中学文化,学打仗,学习掌握新型装备,学习领导新的军兵种,成为解放军军兵种发展壮大的治军良才。

炮兵中的新县籍开国将军

1950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在北京成立,领导全军23个炮兵师、186个炮兵团和126个炮兵独立营。1975年,新县籍开国中将张池明担任炮兵政委。

张池明,1917年出生,新县泗店乡傅家洼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十五军团司令部作战科代科长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政委、新四军三师八旅兼盐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政委,参加了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湘赣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张池明曾任总后勤部参谋长,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后勤学院院长,总后勤部政委等职。1975年,任解放军炮兵政委。1997年逝世。

空军中的新县籍开国将军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在北京成立,领导空军航空兵、空降兵、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五大兵种。新县籍开国将军高厚良、朱火华、萧志贤、张百春、胡立信,先后从陆军奉调到空军,成为人民空军的第一代高级将领,与年轻的人民空军共同成长。

高厚良,1915年出生,新县箭厂河乡萧家洼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央军委一局一科参谋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北军区第七十军参谋长等职,参加了邯郸、豫北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空二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空五军军长、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训练部部长、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主任等职。1977年任空军政委、党委第二书记。

朱火华,1916年出生,新县泗店乡邹河村人。1931年参加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四方面军八十八师二六八团连指导员等职。参加了长征和西路军西征。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后,辗转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朱火华和从延安派来的10多人转入新疆航空队飞行训练班,学习航空技术。1945年抗战结束后,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中共在东北筹办航空学校,朱火华被调往该校任机务处主任,后历任航空学校大队政委、军委航空局航空工程处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朱火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混成旅机务处主任、华东军区空军工程部部长、南京军区空军工程部部长等职。朱火华是人民空军的创始人之一,从抗日战争开始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为人民空军的创建和发展壮大呕心沥血,鞠躬尽瘁。1968年逝世。

萧志贤,1913年出生,新县箭厂河乡油榨村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十五军团后勤部部长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第二纵队供给部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五分部兼十五兵团后勤部部长等职,参加了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作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海南岛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0年逝世。

张百春,1916年出生,新县陈店乡山背湾村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一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新编第四旅七七一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一四一师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空军第六航空学校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混成第四旅十一团政委,空军第二师政委,空军第二军政委,北京军区空军政委。张百春将军是响应毛泽东“建立强大的人民空军”的忠实践行者,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人民空军。1978年逝世。

胡立信,1915年出生,新县戴嘴乡人。1931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司令部机要科副科长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轮训大队大队长、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中军区独立第三旅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衡宝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防空军高射炮学校政委、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15年逝世。

海军中的新县籍开国将军

1950年4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领导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岸防兵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海军陆战队和北海、东海、南海三大舰队。新县籍王大华、徐明德、叶道友、范朝福、高立忠等5名开国少将,由陆军转到海军,成为人民海军第一代高级将领。

王大华,1916年出生,新县新集镇长潭村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二十九团政治处宣传队队长、西路军政治部青年股股长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冀南军区第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四野战军第五十八军一七三师政治部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海军第一舰队政委,西营基地副政委,海军炮兵学院政委,海军训练基地政委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76年逝世。

徐明德,1916年出生,新县卡房乡牛冲村人。1931年参加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四方面军电台台长等职。参加了长征和西路军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三局分队队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司令部通信科科长等职,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海南岛战役等。1951年任海军司令部通信部主任,是中国超长波电台的鼻祖。1974年3月,任海军副参谋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7年逝世。

叶道友,1914年出生,新县郭家河乡土门村人。1929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副营长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淮北军区第三军分区一团团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四军一○一师师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调任华东军区海军第四舰队副司令员,后历任江阴要塞司令员、吴淞要塞区兼嵊泗巡防区司令员,海军吴淞基地副司令员,海军淞沪水警区司令员,舟山基地副司令员等职,为新中国海军和海防建设立下了功勋。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同年逝世。

范朝福,1915年出生,新县郭家河乡范湾村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四方面军九十一师卫生处政委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冀南第二军分区二十五团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二野战军第十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等职,参加了鲁西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的作战等。新中国成立后,任海军威海水警区政委、威海基地政委,海军政治部直属政治部主任,海军副参谋长等职,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积极贡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3年逝世。

高立忠,1916年出生,新县泗店乡余河村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少共国际班班长等职,坚持了大别山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第七师皖南支队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独立支队政委,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南麻、临朐战役,莱芜战役,淮阴、涟水保卫战和淮海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海军江防舰队政委,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政委,华东军区海军基地政委,第六舰队政委,海军厦门水警区司令员,海军基地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海军指挥学校校长、政委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70年任海军第三研究院副院长。1978年逝世。

工程兵中的新县籍开国将军

1978年1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领导机关在北京正式成立,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下,担负国家基本建设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施工任务,所属部队包括冶金、石油、交通、煤炭、水电、化工、建工、地质、矿山等支队,若干支队编为一个指挥部。新县籍开国少将胡立声,曾任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第二政委。

胡立声,1917年出生,新县泗店乡余畈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红军,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二十五军通信员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太岳军区二十四旅七十一团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北野战军十八兵团第六十二军一八六师政委,参加了临汾、太原、兰州、西南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第十六军四十六师政委,旅大警备区守备第一师政委,外长山要塞区政委,冶金工业部政治部主任,基建工程兵冶金部办公室主任、北京指挥部第二政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10年逝世。

军事科学院中的新县籍开国将军

1958年3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编制为大军区级,设有院办公室、政治部、院务部和战争理论、战术、战史、外国军事等4个研究部以及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直属中央军委领导,主要职能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总结古今中外的战争经验,编写合成军队的条令条例,探索现代建军和作战的重要问题,以适应国防现代化和未来作战的需要。新县籍开国少将谭知耕,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谭知耕,1917年出生,1929年参加赤卫队,1930年加入红军,次年加入共青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侦察参谋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第二师四旅十二团团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一师师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三军六十八师师长等职,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谭知耕历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三军参谋长、第二十五军副军长等职。1957年毕业于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回国后任高等军事学院战役法教授会主任、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等职。1978年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的军事教育和军事科研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1年逝世。

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中的新县籍开国将军

1958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是统一组织军队战略核武器研究、试制、试验、定型和监督生产的业务领导机关。同时也作为国务院的一个组成部委,其下设有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若干个主管业务的部或局,隶属于中央军委,工作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双重领导,既是中央军委统一管理全军国防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机关,也是国务院管理各有关工业部门的国防科研、军品生产和军品外贸工作的综合部门。新县籍开国少将杨恬,曾任国防科委后勤部部长、国防科工委后勤部部长。

杨恬,1920年出生在江西德安,祖籍河南新县千斤乡杨店村,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入延安抗大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抗大区队长、干事、股长、指导员、文工团团长、科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处长,华北军区南线办事处副主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参谋处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委总后勤部秘书处处长,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志愿军后方勤务部副部长,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院长,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国防科委后勤部部长,国防科工委后勤部部长等职。为国防科技研究的后勤保障做出了重大贡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逝世。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兵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与新县籍开国将军的辛勤奉献是分不开的。

内容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