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泰宁婚嫁习俗
风珍
“盖红绸,坐花轿,我羞答答,到郎家……”
坐花轿出嫁,是泰宁旧时婚俗,随着社会的进步,花轿已被迎亲车悄然取代。但在泰宁县朱口、上青一带,这一传统婚俗仍在沿袭着。
经过相亲、议婚、订盟(订婚)、纳彩(送彩礼帖)、请期(送“日子”)、登龙(未来女婿登门),女方办完“离家酒宴”后,便到了结婚的日子了。
旧时新娘在结婚的前几天就开始“哭嫁”,用委婉缠绵的曲子唱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娘家的不舍。现代新婚虽因脸上画有彩妆不便“泪雨滂沱”,但还是会在父母兄弟轮流进屋话别时流下不舍的泪水。穿结婚礼服,挂桂圆项链和护心镜,披“软嫁衣”(象征着凤冠霞帔)、套结婚喜鞋,最后盖上红盖头后,新娘的脚就不能再沾上娘家的尘土(意为不要将娘家的风水带走),要站在铺着红毯的米筛上。待吉时一到,由舅舅抱到厅堂上“顿福”。顿福即离嫁,新娘在司仪的主持下拜别祖先、父母,接受父母送的十果(豆子、桂圆、花生、红枣等吉利的果子,意味着多子多福)。新娘上轿前,先由媒人试坐,称为“镇轿”,然后抱新娘入轿,锁轿,锁匙交给轿夫。
旧时新娘起嫁多在下半夜。现一般在中午。以燃得旺旺的两盏松明灯开路,擎高照(高灯笼)、手灯笼各一只,上贴红纸书写喜府的姓氏,后跟新娘的嫁妆和送亲队伍,最后才是喜轿和乐班。喜轿有讲究,轿前有一张红纸条封门,上书“令德来教”,意思是我家的女儿教得不好,嫁入你家后,请你家德高望重的父母或长辈多多教导她,一为女方家的谦逊之词,二为“镇轿神”,避免“轿神”进轿侵犯新娘。轿后挂一面米筛、一面铜镜,插着三只神箭,也是驱邪之物。据说孕妇见了喜轿要快快避开,不然轿上的神箭会射伤胎儿。在去男方家的途中,轿夫常恶作剧地颠轿,要听新娘的软言哀求。行至半路停轿,行路人可以围轿讨新娘的果子吃以求吉利。轿到男家,嫁妆先进门,喜轿要在大门外“顿嫁”,即等待结婚吉时。顿嫁时喜轿不能停在地上,得停在一个倒盖着的、打谷子用的大斗上,意为所有的晦气邪气都被罩在斗里。这时,孩童多抢新娘从轿中捧出的果子,为“抢新桔(吉)”。
在结婚日的前三天,男方便张灯结彩,办“起嫁酒宴”,款待亲友。新娘的裁缝登上四级的木梯(现多为板登),为新房挂门帘,意味着新娘新郎从此成家立业、内外有别了。裁缝边登楼梯边高声“骂彩”(亦为唱彩):“一步楼梯一步长,两步楼梯喜洋洋,三步楼梯生贵子,四步楼梯合家欢”。
挂帘礼毕,吉时一到,便要举行新娘入门仪式。新娘入门之前,先由大厨师“拦门”,即将所有邪气拦在门外。大厨师含一口酒水、一口盐水,朝门外喷去,取意为“久廷”。再高擎一只舅舅送的大公鸡“骂彩”:“手擎雄鸡似凤凰,凤凰尾巴高又长。高的比那千担米,长的胜过寿无疆……”唱完后用刀划悲观鸡喉,将公鸡绕喜轿划一圈,涂上一抹鸡血。又在大门槛上涂一抹鸡血,以祭轿神、驱邪避晦,轿夫乘此连忙将喜轿抬入喜堂。喜堂内早布置好喜案,喜案上供着一个蒙着猪油网的大猪头,喜案下摆着一面米筛、一个米斗(合称“七星斗”),寓意为盼望今后家庭富裕,不缺油米。打开轿门之前,轿夫可乘机向新娘索要下轿包,然后轿夫揭去封轿的红纸条,开轿。封门的红纸常被一些夫妻不和美、儿孙不孝顺的人抢去,据说因为它有镇邪的法力,将它烧成灰兑水喝下,能使家庭和睦。随后媒人或舅舅抱新娘出轿,站在备好的红毯上,在司仪的主持下与新郎拜堂成亲。
拜完堂,新郎先入洞房,新娘在接嫁婆(喜娘)的迎接下,与童男童女扛“七星斗”步入新房,将“七星斗”放在床下。床褥上已撒上红枣、花生、桂圆、豆子(谐音“早生贵子”),新娘脱去“软嫁衣”和桂圆项链,接受男方家亲友的祝福,婚礼乃告完成,可以开始酒宴。酒宴时,一对新人坐在最上首,但他们只能吃前四道菜,后面的菜要夹起作为“洗尿(布)丸”送给新娘的亲生母亲,以感谢母亲养育女儿之恩。
结婚当晚,男方家要宴请新娘的舅舅、兄弟等至亲,称为“会亲”。入夜,接嫁婆炖一只“同心鸡”(即圆鸡)、一只猪心让新娘新郎吃,寄望夫妻同心同德。亲朋好友邻里都拥来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携礼品,和新娘一起回女方看望岳父岳母,“吃三朝”(吃午饭),至此,结婚的过程才全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