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陆丰甲子地区婚礼习俗
玉亭郎
陆丰市甲子地区的婚俗遵循古老的传统礼仪,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我国古代的婚俗有“六礼”,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有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甲子婚俗中相对应的“六礼”是:求婚、合八字、食小定、食大定、象头、迎亲。“六礼”的具体流程很繁琐,操作起来很有讲究:
求婚:
由媒人或男方长辈带“四式礼”到女方求婚。此即古礼中的“纳采”, 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向女家纳“采择之礼”。甲子人“求婚”的答案只有一个:同意。因为是事先已经得到女方的允可才可以去求婚的,否则,是要遭人耻笑不懂礼节“散四来”的。
“四式礼”是烟、糖、茶、青果。为什么要用这“四式礼”呢?“四”在粤语中与“死”同音,所以讲白话的人喜欢“八”,忌讳“四”。但福佬话“四”“世”同音,做好事离不开“四”,因为“世世好”。 “烟”与“婚”同音,求婚嘛,当然要有烟了;“糖”“传”同音,取结婚传子传孙之意;茶是做好事少不了的;青果要用橙、柑桔或梨,不用苹果。“橙”“情”同音,表示有情有意,“柑桔”取“大吉”意,“梨”与“来”同音,意思是能够娶回来,“苹果”的“苹”和“贫”同音,所以不用。
合八字:
即古礼中的“问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帖后,卜吉合八字。择定订婚、结婚的吉日。《诗经•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说的就是这一礼节。
食小定:
就是古礼的“纳吉”,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开聘”——用十二版红折帖开列男方的聘礼。聘金尾数要有“四”字,表示“世世相传”。
食大定(俗称担礼篮):
即“纳征”,《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礼篮里的礼品有:什锦糖饼(甲子“蜜食”)、软脚香(四枝红香用红纸包在一起)、油麻、绿豆、抹草、戒指、聘金。
女方要回礼:连蕉(美人蕉,意取连结姻缘)、草头香一对(草头夫妻、百年到老)、鸟饼(鸳鸯鸟形的喜饼)、两个红鸡蛋(叫做“领路鸡”)、红丝绳、戒指(给男方的)、仔婿鞋、奁头衫(给未来的家婆的)、舅公鞋(以上三件现在都以钱代替了)。食大定这一天,男方要分鸟饼给亲戚朋友,告知结婚的日期。连蕉要种在厝旁或花盆里,精心照料,祈求婚姻幸福美满。用软脚香拜祖宗,一是告知列祖列宗某某孙子要结婚了,二是祈求祖宗保佑平安。女方这一天要请三姑六婆、姑姨舅妗、同沿姊妹吃“蜜食桌”。现在也有到餐厅请吃“中餐”的。
象头:
即“请期”,男家派使者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方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象头”也叫“冠笄” ,因为在象头到结婚几天里要选择吉时吉日,男的要剃头,女的要“挽面” (开脸,即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打鬃(结婚时盘发髻),冠笄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郑玄注:“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甲子人把结婚成家叫做“成人”,“三十岁无妻是孩童”。所以,结婚也是成人仪式。
“象头”这天,男方要送三牲、红丸、红包粿、芝麻、绿豆、软脚香、完聘钱、鸾凤帖。鸾凤帖上写挽面、安床、结婚的吉时和禁忌。三牲是“猪肝连肺” 一份(完整的猪肝、猪心、猪肺)、双开笑猪肉一大块、鱿鱼或“划仔”鱼四条。女方收礼只切一截猪肝,其余还给男方,意为心肝相连、有心来有心返;猪肉取中间段,头尾回男方。这样做的含义是:经过“象头”,双方就成了“心肝连肺、骨肉相连”的亲家了。红丸是这个礼仪中的一个主角,米粉加点红草花粉做成的米丸,表示红红火火、圆圆合合。男女双方都要在“象头日”吃“象头丸”,男方家煮甜丸,拜祖宗和天地公,女方家煮咸丸吃,并分给四亲二戚和要好的邻居。旧时例俗,“象头”至结婚这段时间,女的就不能出门,要守在闺房里待嫁了。当然了,现在的女孩子并不认真践行,要上班的也没办法做到。
迎亲:
即六礼的最后一礼——“亲迎”,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
甲子俗话:“一人cua mbao(娶妻),百人艰苦”,亲迎变成迎亲,新郎不用亲自去,而是由新郎的长辈和亲戚好友去女方家迎娶。娶亲队伍的领头人须是家族中有福气的男性长辈,要提“入门庚” 。“入门庚”包括两张帖:致亲家的“内开门”和致宗族老大或村里干部的“外开门”。此外,还有一张仔婿帖(代表女婿亲迎)。女家要故意关上大门,待迎亲的人来喊门:“亲家公亲家妈来开门啦!”或“阿姨阿舅来开门!”阿姨阿舅就会乘机要“开门钱”,说是要给阿舅“锁柜头”的。现在又变成新郎亲自去迎娶了,有的简便到新郎一个人“脚车尾拗了就行”或“摩托车载紧去”,简便是简便了,但对于女的来说,随随便便就嫁过去了,感觉好像不太珍惜她一样,所以除非合婚的先生说不能“系裙穿衫”,要像平常时一样出嫁的,才不得不这样行嫁。
除了“六礼”基本与古礼相同,甲子婚俗中有许多礼节和禁忌也源自古礼,像要在夜晚娶亲,不吹吹打打就源自春秋时期的“周礼”。婚礼古称“昏礼”,亦有黄昏举礼之义。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昏义》言:“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先秦昏礼于黄昏举礼,不举乐,不庆贺,古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情。在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成人仪式,可以说是真正优美而伟大的中华文明的精粹!
甲子先民为百越土著(畲族)、贬迁或战乱流落到此的中原汉民和被逼以舟为家的“瓯船疍民”,虽说现在甲子人都是汉族,但那是长期混居、通婚,少数民族汉化的结果,甲子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受畲族和疍民的影响,保存着一些民族的印记,这就使得甲子的民俗具有独特而浓郁的民族风情。 比如婚俗中的“哭嫁”就传于畲族和疍民。疍民新娘出嫁的前晚,娘家必须“哭嫁”,新娘、母亲、嫂子等边哭边唱着《心焦歌》、《叮咛歌》、《打扮细姑做新人》等渔歌,抒发离别之情。而按照畲族的习俗,新娘出嫁前都要进行哭嫁。一般要哭上三天三夜。直到新娘的声音哭哑为止。汉族则罕见哭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