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远古的村落 白石龙(3)
充满电的眼睛
1942年1月13日晚上,游击队员兴奋地接到了从香港脱险归来的文化名人。据东江纵队老领导王作尧回忆,营救队伍冲破敌人层层封锁线,经过三天的辗转,第一批文化名人约四五十人汇集到白石龙天主堂,其中有邹韬奋、茅盾、胡绳、胡风、戈宝权、叶以群等。由于当时缺粮,村民一天只能吃两顿稀饭,但大家还是想办法设“宝安香(狗)肉”晚宴,款待饥肠辘辘的嘉宾。村民刘鸣歧将自家的二层小楼让出来,妥善接待了10位文化名人入住。此外,他还是中医医生,负责给文化名人体检治病。
第二天,这些文化名人便转移到村旁的深山密林中,住在村民们临时搭建的草寮“招待所”里,他们在那里停留了少则一两天,多则四五十天,等待向大后方转移。邹韬奋、茅盾对游击队的油印《新生活报》很感兴趣,建议将其改名为《东江民报》。邹韬奋亲笔题写报名,还写了一篇社论。茅盾为副刊题写“民声”,丁聪则画了一批漫画。文化名人还利用这一段时间,为游击队员和群众授课,讲文化,讲政治,帮助当地人民提高抗敌斗争的思想水平。
由于抢救及时,这批中国文化界的精英免遭日军残害,为发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中华民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今天的白石龙早已告别了农耕的生活,原本靠山吃山的山民,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为白石龙股份公司的股东,过上了靠住房、厂房租金和分红过日子的生活。不过,白石龙人没有忘记悠久的红色传统,现在借着广深港高铁和地铁4号线建设的新春风,在“三龙汇聚”的今天,白石龙人期待着再次的腾飞。深圳北站与白石龙社区近在咫尺,地铁4号线从白石龙穿区而过,交通的便利让越来越多的外来建设者选择在白石龙居住,社区四周的新建楼盘也越来越多,因“龙”而生的轨道经济必将再次推动白石龙社区的产业转型和旧城改造。
村中故事
茅盾:永远忘不了白石龙的香肉
从香港脱险6年以后,作家茅盾专门写了一部名为《脫险杂记》的回忆录,里面写到游击队领导人曾生请他们吃狗肉和游击队战士为他们站岗时是这样描述的:“有人拿灯来了,这是小小的煤油灯。接着就端上晚饭来了。曾生将军抱歉地说,弄不到好菜,可是有狗肉。问我们吃不吃狗肉?我们这一伙十来人,谁也没有吃过狗肉,这时一听说,大家便不约而同笑着叫好!于是端上狗肉来了。要不说明,我们还当它是山羊肉呢!这一餐晚饭,真吃得痛快。虽然只有一荤一素,但我觉得比什么八大八小的山珍海味更好,永远忘记不了。饭后主人们就让我们休息……晚间,我下楼去小便,看到门外有哨兵。我想,这是因为司令官也睡在楼上的原故。但在第二天我知道这几个哨兵是保护我们的,曾将军吃完晚饭就带了少数战士袭击敌人去了。”
在谈到他对东江游击区的见闻时写道:“我们亲眼看到游击队干部们的生活如何艰苦。他们经常吃的是杂粮,病了简直没有医药;国民党军队对游击队的封锁之严密和他们对敌人走私的包庇,正好是一个强烈的对比,使得最糊涂的人也认清谁是人民之友,而谁是借抗战的招牌在无恶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