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顺德陈村风土习俗
杰森
陈村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水乡风俗特色,充分显示了陈村人民的勤劳智慧,对和谐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近的一年,我参与了顺德陈村镇的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从总的来看,普查工作中所挖掘、整理的历史人文资料,对正在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留住村貌,记住乡愁,增强乡土凝聚力,是大有益处的。
一、村落形成与宗族活动
早在商周时代,顺德陈村就有人聚居,从事农耕渔业生产;西汉被称为龙津,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因建有一间陈太尉庙,便定名为陈村;至唐代,已形成了石州、弼教、仙涌、大都、潭村、登洲等村落;宋元期间,由于大量中原人口南移,逐渐迁入陈村定居,促使陈村进一步扩展;到明代,田园阡陌,祠堂林立,村庄比比皆是,明景泰三年(1452),顺德设县,陈村分属西淋都的龙头、登洲、龙津、甘溪4保,村落14个;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陈村分属顺德第三、第四区,有村12个。1963年陈村辖自然村31个,1994年陈村被纳入顺德地名志记载的自然村有60个,至2015年底存在的自然村共51个,也就是本次普查的工作对象。
历史上,陈村土生土长的姓氏以陈姓为主,随着大量中原人南移,从南宋起,呈现多元态势,姓氏日增。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陈村姓氏共有174个。其中,千人以上姓氏有梁、何、黄、冯、欧、陈、卢、区、吴、郭、周、李、林、张、罗,共15个。随着人口繁衍,这些大姓形成庞大宗族,设立起宗法制度,建起祠堂,作为供奉祖先、祭祀、议事和举行婚丧大礼的场所。至明代,各村各氏族都建有祠堂。
据口传材料,过去有二三百间,而这次普查发现仅留存58间。陈村宗祠建筑,规划比较严谨,采取疏密有致的布局,规整对称的结构,空间层次分明,层层深入,步步升高,有模式化的大门和广场。现存旧圩东溪吴公祠、崇福晓窗欧公祠、镇北周公祈富施和祠、胜利振东梁家祠、卓吾梁家祠、仙涌朱氏始祖祠、翠庵朱公祠、玉溪朱公祠、泷洲李氏宗祠、何氏宗祠、大涌冯氏祠堂、红联刚直叶公祠、清溪叶公祠、六世朱公祠、西淋潘氏宗祠、龚氏宗祠、文海松庄仇氏、罗亨参政云氏宗祠、培英甘家大祠堂、甘家大厅宗祠等,都体现了岭南宗祠建筑的这种风格。
陈村宗族的重大活动是清明拜太公。清代至民国期间,较大的宗祠普遍置有祭田,所收获田租供祭祖开销。清明祭拜太公,族中男丁可分到一方烧肉。此外,有的宗族还为增强族人和谐举行相关活动,如潭州区家村,每年都会举办“敦睦酒会”。这项活动始创于明代,抗日战争时期因日本军队侵占顺德而被中断,1998年恢复重办,由区氏四大房分别在登洲、西滘、石壁、潭村、黄埔双岗、广州沙涌轮流举办,有60多房族人参与。
潭州东成村何氏宗祠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2001年后,由企业家何松波发起重建,自此每年农历十月初四,何氏族人都在该祠堂摆设宴会,招待各地何氏宗亲,联络情谊。潭州镇南村何氏族人崇文重教,早在清光绪年间,在祠堂办起“秀圃家塾”,民国期间转制为小学,族内子弟免费入学。2000年,何氏家族又发起重建小学新校舍,全村集资达1000万元。为较好解决村内儿童入学问题,何氏族人还在每年的正月初六举办一年一度的花炮燃放盛会,表演醒狮,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丁财两旺。宗族活动吸引了大批旅居港澳和海外乡亲回来参加,激发起他们爱国爱乡情怀,纷纷捐资兴办福利事业。仅1979—1990年,全镇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赠达1230万港元。
二、民间信仰
陈村镇民间信仰源远流长。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带来全国各地的民间信仰,加上本地的地方民间信仰,使得陈村的民间信仰愈来愈多。在明清鼎盛时期,全镇庙宇有七八十座,迄今仍存35座,分别是白鹤仙观、医灵庙、岳王古庙、龙母庙、慈航静院、北帝庙、善庆庵、将军(赵公元帅)古庙、东园古庙、观音庙、大圣公庙、五显宫、主帅庙、天后庙、大圣公庙、冰月宫、包公庙、三界公庙、真君庙、天王庙、列圣古庙等。陈村地处江河纵横地带,面对水天一色的江河,民众易把命运寄托民间信仰身上,求神保佑平安。因此,当地农民特别信仰龙母、北帝、妈祖(天后娘娘)等水上神灵。合成水蕉花的龙母庙,始建于汉代,历来香火鼎盛,在抗日战争期间曾被日本军队毁坏,但改革开放后又得到村民自发捐资重建。
自此,在每年春节、龙母诞、农历五月初八、八月初一、九月初二及初三和十月初九,各地村民都会前来该庙拜祭,求签许愿,捐献香钱。岳王诞是陈村最为隆重的民间节日。赤花建有岳王庙,自明末清初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十四均举行“岳王公巡游”仪式。出巡早晨,为岳飞塑像换上新袍、鞋帽、插上金花,择定吉时祭祀。之后,鸣放爆竹,八人抬岳王公銮舆,沿着太和坊、勒竹、新圩、赤花、旧圩、永兴、充美等村庄及街巷巡游,沿途有醒狮、舞龙、马色表演助庆。晚上,仪仗队提灯笼或火把,沿着上述街道巡游,通宵达旦。这项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断,至1990年才恢复,但规模不如从前。
在陈村,人民对观音甚为崇拜,传说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妇女只要摸摸观音塑像,就可以得子。陈村共有2座观音庙,且其他一些庙宇也供奉有观音。在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这一日,人们云集慈航静院、观音庙、水月宫,供奉水果、点心、鲜花,烧香祈祷,施舍长明灯油,祈求家族人丁兴旺、子嗣众多、出入平安。
相传医灵大帝是主管医药的神灵,能医百病。在医学水平落后的时代,农民把身体健康寄托于神灵上。赤花太和村有一座医灵庙,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该庙在1985年经村民集资重建后,香火鼎盛。每逢正月十五、七月三十、十月十五,村民携带水果、鲜花前来该庙供奉,焚烧香烛衣纸。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当地民众则为“医灵大帝”塑像披上新衣,祈求全家身体健康。
三、民俗节日
陈村的村民特别注重民俗节日,将仁善家风融入民俗活动之中,创造了独特的节日文化。春节极其隆重。节前“扫屋”,对住宅进行大清洁,裱年画、贴挥春、换门神,寓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腊月二十后,“开油镬”,炸煎堆、油角,蒸年糕,寄托来年生活蒸蒸日上;除夕宰鸡杀鸭,合家团聚吃饭。正月初一凌晨,各家各户祭神,燃放鞭炮,天明则互道恭喜吉利,长辈给幼辈“利是”,接着礼拜家神及祖先,到庙参拜神灵,迎春接福。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祭祖日。清明前夕,陈村各家各户在门上插一柳枝,以辟邪无主鬼魂。清明当日扫墓,称为“行正清”,祭品主要有烧肉、甘蔗、饼、水果。祭祖时,先焚香烛,烧纸钱、衣纸,继而在墓上压上红白长方纸条的“红钱”,家人按长幼顺序拜奠,然后燃放鞭炮,以表达对祖先感恩之意。在端午节,赤花吴家围家家户户门口插上生艾葛蒲,贴朱砂符,摘黄皮叶、柚子叶来煲水为儿童沐浴,挂彩线香包,以辟邪避瘟求吉。20世纪80年代,该村邀请南海县平洲聚龙村和上海村联合举行端午赛艇比赛。比赛及巡游期间,到处燃响鞭炮,围观人数达上千人,场景十分热闹。晚上,三个村的村民一起吃“龙舟饭”,观看文艺演出。该活动起源于民国时期,当时上海村与聚龙村的村民闹矛盾,大岳村村民出面调解双方矛盾,终于使两方和解。从此,在每年的端午节,上海村与聚龙村、西岳村都举行龙舟巡游,表示世代相好。
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当地未婚青年“行神”节。那一日,仙涌宇宙村少男少女分别合伙,到妈祖庙拜祭,祈求找到如意郎君和妻子。然后,大家凑钱买回食品,自己动手做成丰盛的晚餐,吃至深夜。这个习俗在宇宙村已传承近百年了。
七月十四日盂兰节,在陈村被称为“鬼节”。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在门口祭奠亡魂游鬼,焚烧衣纸,祭品有鸭、烧肉、水果、芋头、斋等,而龙眼是不可或缺的。拜奠后,将食品全部倒在地上供亡魂游鬼享用,以超度亡魂,确保家人平安。
中秋节,乡民亲友互以月饼相赠,称为“送节”;晚餐举家团聚,菜肴丰盛,称为“做节”;夜晚,设桌月下,举家共吃月饼、水果、芋头、田螺,天台上挂上各式花灯、灯笼,称为“赏月”,庆贺升平。
“冬(至)大过年”,明清时期,陈村村民在冬至这一天拜祭祖先,晚餐则是以鱼、肉、蚬、菜为料,打边炉(火锅)。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家庭到酒家共进丰盛晚餐,鸡、扣肉、鱼是不可缺少的菜。
四、婚姻习俗
陈村婚嫁风俗礼节十分繁琐,且各村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是反映出嫁女子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对未来幸福家庭生活的憧憬,娘家对女儿的祝福及对女婿的殷切期望。
在勒竹更美村,凡女子出嫁,都须于出阁前晚在娘家由一班姐妹陪伴一起“喊世纪”(陈村话哭人世的意思),边哭边吟唱民歌,随编随唱,歌词内容大体是“舍不得离开父母啊”“盼望嫁去的是好人家啊”之类。出嫁“三朝(第三日)回门”,新婚女子由丈夫带回娘家。之后,只有逢年过节,已婚女子才返回夫家住上一两天,直到怀孕后才到夫家“落家”。如果没有怀孕,则要等满三年,才到夫家“落家”。不过,有孕才能“落家”这一陋俗,几十年前已消失。
在绀现安和村,女儿出嫁前一天会举行“开厨”仪式,亲朋好友送来糕点祝贺。入夜后,新郎和会友哥(伴郎)来接嫁妆,此时新娘要回避,由伴娘姐妹接洽应酬,索取利是后,方送出嫁妆。翌日,新娘出门,上香祭祖,叩拜父母养育之恩。出门时,新娘由伴娘持伞护送至花轿。新娘从娘家到夫家,20世纪50年代是走路;60、70年代是搭新郎自行车;80、90年代是坐摩托车;2000年后是坐轿车。晚上,女家大摆筵席,招呼亲朋好友。
在弼教麦基村,双方家长在男女结婚前会请算命先生选定日子过订婚大礼和结婚吉日。聘礼有礼饼、猪肉、酒、茶叶和礼金。在结婚前一日,新郎家上字架、安床,并将一份写有新娘出门、拜堂、回门时间的红纸送达女家。在新婚当日早上,新娘先洗澡,穿上全套新衣服,由姐妹陪送到新郎家。拜堂时,新娘要向家公家婆跪拜敬茶,翌日,新娘家人要送早点到新郎家,给女婿、女儿及他们家人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