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玉屏箫笛
刀悲雪
精良的箫笛制作工艺,是优美的箫笛声韵的保证。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的箫笛制作工艺已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箫声起处,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玉屏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是驰名中外的箫笛产地,199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箫笛之乡”称号。
玉屏箫笛也称“平箫玉笛”,因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龙凤图案,又称“龙箫凤笛”。
关于玉屏箫笛的起源,当地有个传说:早年有位从山东迁来平溪(即今玉屏)的郑氏,远行遇一位“鹿皮道人”,彼此言谈投机,当下即成莫逆,郑氏遂邀其至家,款待周详,道人由是感激。一日同游城北玉屏峰,看见八仙从天际飘然而至,坐在峰上奏乐为乐。两人急忙赶上,群仙却驾云而去。二人怏怏而归,却拾到神箫一支,看时正是韩湘子落下的。道人选取两根凤尾水竹,仿神箫制成箫笛一对,雌雄相配,声音婉转清幽。后来道人将制作箫笛的技艺传授给郑氏,自己云游去了。某一月夜,道人在京师吹箫,惊动了皇帝,后来皇帝探听到此箫制自平溪郑家,即令其年年进贡箫笛,此后郑氏世守此业。后世的箫笛传人尊八仙和道人为仙师,箫笛上常刻有这样的句子: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
传说终究只是传说。据学者考证,箫笛传入玉屏,至迟在东汉初年,玉屏箫笛的制作,至迟则在明永乐年间。传说中的郑氏,应为生活在明永乐年间的郑维藩,而那位道人,则有可能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活动于镇远、平溪等地的道人张三丰。据记载,其中的平箫系由明代万历年间郑维藩所创,玉笛则始创于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清咸丰年间,郑维藩的第十代孙郑汝秀办起家庭作坊,开设箫笛店铺,郑氏的“独门绝技”也就流传开来。
其材也良,其艺也精,其播也远
据介绍,平箫玉笛的独特之处,一在于材料,二在于工艺。它的材料取自当地一种水竹,其竹节长而均匀,壁厚薄适宜,质地坚实,又易于加工整形。箫笛品种由当初的一箫一笛,已发展为七箫十二笛10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平箫特指水竹压扁之后制成的箫,其造型奇特,独具美感,而且放置不易滚动。玉屏箫笛中尤以“龙凤屏箫”最受欢迎,它雌雄成对,雄的略粗,雌的稍细。吹奏起来雄箫音浑厚洪亮;雌箫又音色圆润含蓄而隽永。雌雄合奏,好似一对情侣在合唱,非常和谐,娓娓动听。制作箫笛时须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水竹,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个工艺流程,制作工序繁多复杂,且均采用手工制作。从伐竹到制成,箫的制作有24道工序,调音笛有38道工序。最后在箫笛表面刻以诗画,管身的古铜色彩刻上各种图案、诗词更显得古朴典雅。因此,平箫玉笛不但是良好的乐器,更是精美的工艺品,往往被人们当作礼品赠送或收藏,与漆器、茅台酒等一道被列为“贵州三宝”。
玉屏箫笛在中国乐器中独树一帜,很早就蜚声海外,是中国最先获国际大奖的民族民间乐器。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质奖;1991年,玉屏浮雕和微刻龙凤箫笛新产品又荣获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玉屏箫笛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玉屏箫笛发展的鼎盛时期,但近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乐器受到很大的冲击,箫笛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发展形势严峻。2006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