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安多藏区的二郎神信仰(2)
东俊
三、二郎神祭祀活动的组织及其经济状况
有祭祀活动,就会有一定的组织和经济来源。二郎神祭祀活动也是这样。但不同地方的组织,其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现就安多藏区几个有特点的村子做一论述。
杨家村二郎神庙的祭祀活动没有制度化的组织机构,一般都是由几个年长的老人发起和组织。他们的这种地位已得到村民的认可,但平日里他们没有特权,其作用只有在二郎神祭祀活动中才得以显现。他们主要安排祭祀活动的规程。神庙原来由桑中寺的僧人守护,因经常发生盗窃,卫生也太差,后来改由本村人看护,每年给看护人1700斤麦子,其职责是每天负责打扫卫生、煨桑等日常活动。六月会期间,每户交10斤面、2斤青油、5元钱。每年全村分为四组,每组7-8户人家。信徒们捐钱的很少,大多是捐实物。杨家村二郎神庙的经济收入不多,祭祀时从市场买些羊肉象征性地煨桑,荤桑也并非每天都有,而是隔一天煨一次,共煨三次。
尕布村二郎神庙的组织结构也不明显。在六月会期间,每三家为一组负责一天的伙食。神庙的管理者是通过推举产生的。现在的管理者阿布扎扎自1999年以来一直管理二郎神庙,他是乡退休干部,有工资收入,不要看护费,由此解除了村民的负担。该村神庙有可观的香火收入,2002年神庙修新殿以及第二年的内部装修,经费都是来自平日的香火收入。
隆务街的二郎神庙在组织上则比较正规。他们成立了寺管会,作为二郎神庙的管理机构。寺管会由信徒选举组成,包括主任、会计、出纳、保管。他们是义务服务,不收取任何报酬。寺管会负责安排庙里的一切工作。隆务街的二郎神信仰者约有170多户,按街区分成四组,轮流负责每年六月会期间的祭祀费用。此外还有来自信徒的募捐,如2004年六月会期间,人们共捐了4只羊和3000元钱。寺管会雇人管理神庙,每年给他720元钱、250斤小麦、220元柴火钱,还可享受所有供品。寺管会的财源主要是信徒们的香火钱,此外还有一些来自圆通寺的房租。每天的收入、开支及信徒们的捐款都于庙中公示。
尕队村二郎神庙的守护者是由法师指定的,一般是两个人,他们按月轮班,只是义务看管,负责打扫卫生、煨桑,一般情况下为一年一换。其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信徒的香火钱。
贵德县西沟乡当车村的甲堂庙,建于山腰中,“当车”意为“一千户”。当地藏族称甲堂庙中的二郎神为“甲堂佛爷”。甲堂庙是由过去甲堂官人的后代负责管理,所有经济活动也由甲堂官人的后代负责,每月月底进货结算时来,平时不经常来。货物主要为日常祭祀所用的藏香、黄表纸、柏香等物。该庙也由专人负责看管,现在的看护者叫更太,已有5年的看护历史了。以前一直是他一个人看管,后因他年事已高,下山取水困难,所以从2005年开始又找了一个年轻人协助他。每户每年给他们一盆麦子,合起来约有4000斤,由两人平分。
四、安多藏区二郎神信仰的特征——多元整合
二郎神信仰在安多藏区传承的过程中,与本地区原有民族文化(主要是以藏传佛教和本教为核心的藏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互动和调适,最终整合为一体,显示出了多元文化整合的特征。
(一)二郎神形象方面的整合
在安多藏区,二郎神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郎神的汉地形象是一个三只眼,面白无须,剑眉挑眼的英俊少年。在藏文化的影响下,二郎神已经变成了藏传佛教的护法神形象。一般为忿怒像,面多为蓝、赤、绿、金等色,怒目圆睁。有些地方二郎神的第三只眼都被演化没了,在属神中还多了两位羊师护法大将,其形为羊头人身。
二郎神形象在不同地区的演化又有所不同。陈青海老人给笔者详尽地讲述了尕布村二郎神的形象变迁。他记事时(解放前),该村就有二郎神,是站立木像,红面,八字胡,三只眼,头戴圆形帽子,中间坠有一大穗子,身穿黄色盔甲,外披红色战袍,左手拿一把剑(又说是刀),右手指向前方。两侧有羊头人身的羊师护法神,还有哮天犬、弓箭、鹰等。现在则为盘坐塑像,金面,没有第三只眼,身穿黄色盔甲,右手举起并打“佛指”,胸前佩带有护心铜镜。象征物有弓箭、哮天犬和神鹰。
二郎神两边各有一位护法神:右侧的为羊师大将(藏语叫“先本拉果”),左手拿一个仙桃,右手拿一把宝剑,胸前也有护心镜;左侧的为金刚(藏语叫“先本兹东”),右手举起,左手拿一本记录小偷所犯罪行的“案录本”。左下角跪有一被绑捆并试图狡辩的小偷。隆务街二郎神的形象原来为画像,1982-1983年间改为端坐的塑像,身穿长袍,红面,三只眼,两手放于腿上。尕队村二郎神的形象是一坐像,青面獠牙,怒目圆睁,三只眼,头戴五方莲花帽,右手拿一把宝剑,左手拿一金元宝。周屯二郎神的形象是青面,三只眼,红发,怀抱兵器。甲堂二郎神的形象是一坐像,青面獠牙,身穿藏袍。
(二)多元祭祀仪式的整合
在安多藏区,不仅二郎神的外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二郎神的祭祀仪式也整合了多种文化的因素。安多藏区二郎神信仰是与本教和佛教相整合的产物,人们对它的信奉,也采用了亦本亦佛亦巫的方式。在这方面,以二郎神的煨桑仪式最为典型。煨桑是藏族的一种古老习俗。最初,煨桑是为了驱除污秽之气,后来这种仪式被本教所借鉴,由民间的原始习俗变成了一种宗教仪式。藏传佛教取代本教之后,这一仪式被保留下来,但其用意已不仅仅是驱除污秽之气,而主要是祭神祈愿。点燃煨桑之物后,人们还要诵经祈祷。现在,居民们一般都在屋顶或院中、帐房前用泥塑有如宝瓶状的桑炉,村落的桑炉一般在村前或路旁,庙宇的桑炉则在上门的侧旁或正殿的正前方。
二郎神的煨桑仪式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汉地的二郎神祭祀活动没有煨桑的仪式。二郎神祭祀中最初的牲祭在安多藏区变成了荤桑祭,后又增加了素祭。一般是先煨素桑后煨荤桑。个别地区祭祀二郎神时不煨荤桑,如年都乎村的二郎神自古不吃肉,但特别能喝酒,喜欢吃大米,所以每天还要敬献大米饭。尕布村六月会祭祀时还要烧汉族的黄表纸和长钱。在烟祭的同时还要给二郎神献酒。由此可见,二郎神来到安多藏区后,祭祀活动吸收了本教和藏传佛教的祭祀仪式,整合成了全新的多元的祭祀仪式。
(三)二郎神庙宇中的多元供奉体系
二郎神庙的供奉体系,可以说是“神佛同处”,不仅供奉二郎神及其属神,而且还供奉藏传佛教诸神和其他一些地方神灵,他们有的同处一院,有的同处一殿,和睦相处。尕布村重修后的二郎神庙完全是藏式寺院的风格,大殿内的一切装饰物,如堆绣、壁画等,均由寺院的阿卡所制作,大殿内除供奉着二郎神之外,还供奉有文昌神像、班禅大师的照片等。杨家村二郎神庙内有两个大殿,南殿内供奉着藏传佛教诸神,东殿供奉二郎神、文昌神和龙王神。后院有一尊白塔,供奉有一对泥塑的欢喜佛。院中央有三个桑炉,其中一个荤桑炉和一个素桑炉面向二郎神的大殿门,一个素桑炉面向佛殿的正门。据该庙的看管人讲,无论是来拜佛的佛教徒,还是来祈求二郎神的信徒,大多都是先拜二郎神。
当车村的甲堂二郎庙在2000年重新后,显得华丽、宏伟,分正、东、西三座神殿,正殿供有二郎神塑像和班禅画像。正殿的后墙上方绘有二郎神父母的画像,完全是中原人的装束;下方则是杨戬二郎、甲堂二郎和穿黄二郎(因其身穿黄袍,故称穿黄二郎)。左右偏殿内供奉有寿星爷的画像(却是藏传佛教护法神的形象),以及文昌、阿尼玛卿等神的画像。尕队村的二郎神庙,据当地人讲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大殿正中供奉着二郎神的塑像,左右两边供有二郎神、念青神的唐卡及十世班禅大师和临夏活佛阿老塞的照片。殿外左侧墙上画有盘腿而坐的山羊护法神行巴拉果,右侧为盘腿而坐的猴子护法神。年都乎村共有五尊神,即念青神、夏琼神、二郎神以及阿尼玛卿神和其子战智神,均供奉于二郎神庙的大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