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溪“板凳龙” 彰显民间传统竞技艺术

慕无苏

黄溪“板凳龙” 彰显民间传统竞技艺术

龙翻身、跃龙门、龙抬头、龙点头、龙嬉戏、龙摆尾、龙抢宝、龙飞跃、龙翻腾、龙缠身……这是黔江区黄溪镇“板凳龙”的独特动作。“板凳龙”是一种源于民间的艺术表演形式,亦是民间传统的体育竞技,它是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由于水龙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虽然全国不少地区都存在“板凳龙”这种民间艺术,但黔江区黄溪镇的“板凳龙”作为土家族地区现存较少的传统体育大型表演节目,你又了解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溪镇土家苗寨,走近“板凳龙”,感受民间艺术的博大与精深。

参加运动会获殊荣

据资料记载,黔江区黄溪镇“板凳龙”起源于尧舜大禹治水时代,那个时代雨水少,农作物连年失收,灾荒严重,民不聊生。黔江区黄溪镇副镇长李清福告诉记者,相传在那时海龙王能降雨,民间就以“板凳龙”的方式求雨。由于当时无任何工具,就用稻草扎成龙,固定在板凳上,边舞龙边泼水,求神造雨。

“据说,最开始在白石复兴法龙寺舞‘板凳龙',龙就现身,龙池盖(小地名)就降雨,黄溪河还涨大水。后来,一遇天干,人们就舞龙求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李清福告诉记者,“板凳龙”世代相传,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竞技活动。

“改革开放后,为继承民族文化传统,黄溪镇开始尝试制作‘板凳龙',当时用竹、木、布扎了一条常见的长龙灯舞道具,扎了用6条板凳所制作的‘板凳龙'。”李清福告诉记者,1991年11月,黄溪区(原黔江县时)民族体育代表队“板凳龙”参加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民族体育运动会,获国家民委、国家体委授予“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称号。1992年参加广西南宁少数民族运动会,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