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安多藏区的二郎神信仰
东俊
二郎神本是汉神,是在汉族地区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汉族中被广泛信仰和崇拜。二郎神大约产生于宋代,发展于元明时期。最初的二郎神有三个,分别为赵二郎、李二郎、杨二郎。他们有的是真有其人,后又增加了虚构的事迹(如赵二郎);有的是真有其人其事,后被加以神化(如杨二郎);有的是本无其人,而是藉其父的真人真事才出现的(如李二郎)。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三者曾发生过激烈的地位之争,后来杨二郎因在民间广泛流传,更因被写入神话和演义小说而传承下来,最终取得了胜利。(注:参见李耀仙:《二郎神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二郎神随着道教神灵体系的完善,又被纳入道教之中,成为道教中法力无边的大神。在汉族民俗中,二郎神是一位神威显赫、法力无边、武艺高强、善于变化的天神,集中体现了人们的英雄崇拜、神灵崇拜、偶像崇拜等多种心理因素。
据笔者调查,汉族的这种二郎神信仰在安多藏区也很流行,而且其信仰体系发育比较成熟,有正规的神庙,有完整的神灵体系,也有较系统的祭祀仪轨等。
众所周知,安多藏区的主体民族是藏族,宗教信仰主要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二者各有其寺院和完整的组织体系以及系统的宗教典籍和神灵体系。但安多藏区的二郎神信仰也很有特色。笔者从2004年夏天起,曾多次进入安多藏区,采取个别访谈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那里的二郎神信仰进行田野调查。(注:笔者的访谈对象如下:更太,77岁,藏族,贵德县当车村二郎神庙的庙管;张正基,72岁,汉族,贵德县刘电文昌阁阁管会主任;樊永华,81岁,汉族,贵德县东沟乡周屯村的法师;宋田基,69岁,汉族,贵德县王屯龙王庙庙管;扎扎,63岁,藏族,尖扎县尕布村二郎神庙的庙管,人们尊称阿布扎扎(阿布,藏语,意为爷爷),是退休的乡村干部;陈青海,73岁,土族,尖扎县尕布村村民;才科,31岁,藏族,化隆人,尕布村六月会请的法拉(法师);李治,60多岁,土族,同仁县年都乎村二郎神庙庙管;任钦先,23岁,土族,年都乎村的拉哇(法师);更藏扎西,68岁,藏族,同仁县四和吉村村民;白章隆,63岁,汉族,同仁县隆务街人,二郎庙庙管会成员。)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就安多藏区的二郎神信仰做一些探讨。
一、安多藏区二郎神信仰的分布状况
安多藏区又称为东藏方言区,包括青海省除玉树藏族自治州以外的藏区、甘肃省西南部的藏区以及四川省西北部的藏区。据调查,安多藏区二郎神信仰是呈点状集中分布的,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和海南两个藏族自治州。
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二郎神信仰集中分布在同仁县和尖扎县。同仁县又主要集中在隆务镇、保安镇和年都乎乡三地。隆务镇镇上建有二郎神庙,该镇的四和吉村也信仰二郎神,但是没有神庙,只有神像,绘于夏琼神庙的侧殿。保安镇的尕队村和年都乎乡的年都乎村都有二郎神庙,且都位于村边的高地上。尖扎县主要集中在直岗拉卡和康杨两镇。直岗卡拉镇的尕布村是该镇二郎神信仰的主要地区,村西面的高地上建有神庙;康杨镇的杨家村也是二郎神信仰的主要村子,二郎神庙建在村子中间。
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二郎神信仰主要分布在贵德县东沟乡的东沟村和西沟乡的当车村。东沟村是现在的地名,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周屯,神庙建在村东的高地上。当车村也建有二郎神庙,位于半山腰,据该神庙的庙管更太老人讲,该地二郎神是由周屯传过来的,因此在举行重要的祭祀活动时,要请周屯的法师来作法,所念的经文也是一样的,本地的法师必须到周屯去学法。贵德县河阴镇的刘屯也信仰二郎神,曾在村子前面建有二郎神庙。据刘屯文昌阁阁管会主任张正基老人讲,历史上刘屯是供奉文昌君,王屯是供奉龙王(但偏殿绘有二郎神像),周屯是供奉二郎神。文昌阁位于刘屯边上的半山腰,但是二郎神庙为刘屯的家庙,在他记事时刘屯的二郎神庙仍然存在。二郎神为画像,庙有三间房,可见当时的规模还不小。1958年时改为学校,学校搬迁后即被毁坏,再没有重修,现在的刘屯人更信仰文昌神。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二郎神在安多藏区的分布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多在牧业区和农业区交界之地。从生产方式来看,均以农耕生产为主,也兼营一些畜牧业。
二、安多藏区的二郎神祭祀仪式
仪式是宗教信仰的行为模式,它把人与神联系起来,体现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安多藏区的二郎神仪式比较复杂,它是以法师为核心,围绕着二郎神祭祀而展开的。据调查,二郎神的祭祀仪式可分为随机性和常规性两种。随机性仪式具有随事而发的特点,仪式较为简单,随意性较强,大多没有法师,祭品也比较简单。常规性仪式则是定期举行的祭祀活动,其又分为两部分:一是每天的日常祭祀活动;二是每年阴历六月举行的重大祭祀活动,当地人俗称为“六月会”。六月会是为了庆祝二郎神诞辰而举行的祭祀活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本文所讨论的二郎神祭祀仪式特指六月会。
安多藏区的二郎神仪式在不同地区有一定的差异,有些地方由于受旅游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仪式的原生形态受到较大的干扰。而尖扎县的尕布村则因地点较为偏僻,其二郎神祭祀仪式较少受外界的干扰,仍保留较强的原生态,因此,笔者选择该村作为调查对象。为了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安多藏区的二郎神仪式,笔者在论述过程中也兼顾其他地区,交叉进行叙述。
尕布村的二郎神庙占地面积约有0.5亩,内有一个大殿,最近又修饰一新,殿前有一座桑炉,终年桑烟弥漫。由于二郎神庙的前任庙管对信徒捐献的钱物等交代不清,难孚众望,于是众人推举阿布扎扎为现任庙管。阿布扎扎信仰虔诚,经济清白,认真负责,深得信徒的信任,已经成为该村二郎神仪式的实际主持者。
二郎神祭祀的时间因地点的不同而有一些差异:尕布村和杨家村为阴历六月廿一至廿五日,年都乎村为阴历六月廿十到廿五日,东沟村为阴历六月十九到廿四日,当车村为阴历四月初四到初六,四合吉村为阴历六月十六到十九日,隆务街为阴历六月二十六日(只有一天)。这其中,除了当车村在阴历四月外,基本都集中在阴历六月份。祭祀场地一般为二郎神神庙。参加祭祀的人除法师外,多为本村及周边的村民。祭祀的神器有二郎神像、锣、鼓、法螺、神轿、战旗等。
仪式是运用抽象的程序、关系、权威、传承等来表达的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一整套行为方式,而程序则是仪式的直接表现,也是其核心。
二郎神祭祀仪式的第一步是祈求。在六月会开始的第一天(廿一日)晚9时左右,尕布村中所有年长且具有威望的男性,都要聚于二郎神大殿中,集体跪在二郎神面前,通过才科法拉与二郎神进行交流。法拉是藏语的叫法,即“神人”之意,汉族习惯称为法师,同仁土族称为拉哇。当法拉进入神附体的癫狂状态时(当地人称之为“发神”),法拉就成为二郎神与信徒之间进行交流的中介。当晚的内容主要是向二郎神询问六月会期间是否有暴风雨等,若有,如何禳解,同时请求二郎神保佑六月会期间不出现坏天气。笔者调查时,当地人常常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六月会期间的天气状况要由二郎神负责,如果出现暴风雨,就是他的责任。”同时,人们还要向二郎神汇报当年的收成,并祈求二郎神保佑来年丰收。
在整个六月会期间,要一直不停地煨桑。“桑”为藏文的音译,指“烟祭”。桑祭分为素桑和荤桑。素桑又名白桑(因桑炉的外表被涂成白色),是在柏树枝桠、糌粑、三白(乳汁、奶渣、酥油)、三甘(冰糖、蜂蜜、蔗糖)上面洒上一点清水,然后点燃。荤桑又名红桑(因桑炉的外表被涂成红色),是把鸡或羊当场宰杀,放入桑炉中燃尽。在尕布村二郎神殿前的空地上,前后建有荤素两座桑炉,素桑炉终日桑烟缭绕,荤桑炉一般是在牲祭时才用。
仪式的第二步是请神。二郎神庙殿内一般都供有两尊二郎神神像:一尊为大型塑像,供于中堂,不能移动;一尊为小型塑像(也有的是唐卡),放在特制的轿子内,外面用哈达、“红”(红色的被面或绸子)等覆盖得严严实实,除了阿布扎扎、村中的权威人士及法拉之外,其他人(尤其女性)均不能看里面的神像。六月会所请出来的二郎神是坐轿的二郎神。六月会第二天(廿二日)清晨4-5时左右,在法拉主持下,把二郎神连同轿子一起从大殿的供桌上请下来,放置在大殿外前台的两条凳子上。有些地方还请出文昌神和龙王神进行陪祭。
仪式的第三步是牲祭。据当地人讲,二郎神喜食肉、饮酒,所以祭祀必须要牲祭,但不能用牛肉,只能用羊、鸡等。据当地人说,二郎神从小父母双亡,是其嫂子用牛奶把他拉扯大的,为了报恩,所以二郎神不吃牛肉。尕布村献牲用的是一只山羊。具体程序如下:
上午10时准备宰牲。首先用桑烟(燃烧柏树枝产生的烟)把羊的全身熏一下,然后用掺有少许面粉或奶子的清水,把羊从头到尾地进行浇洗,当地称为“配洗”。在“配洗”的过程中,若羊的全身抖动,则说明二郎神已经接收了此羊;如果纹丝不动,则说明二郎神还不满意,需要再次“配洗”,直到羊全身抖动,方可宰杀。洗时要尽量往耳朵里浇水,这样羊就会抖动。宰杀所用的菜板和刀都是专用的,用完后一般用红布包住收起来,等到来年再用。宰杀时,刀子要先在桑烟上熏一下,然后割断羊的喉咙,并将第一碗血供于二郎神轿前。阿布扎扎先把羊头、四个蹄子以及心、肝、肺放进荤桑炉中,还将第一碗血往轿子上洒一些,并往荤桑炉中倒三次。这期间,阿布扎扎始终用藏语念念有词,大意是请二郎神用餐。
中午12时,从宗囊寺请来的两位阿卡,将糌粑捏成的施食供于二郎神像前,在殿内念桑经,再次请二郎神用餐。之后,阿布扎扎从每个羊腿上象征性地割下一些肉放进荤桑炉,同时往素桑炉中祭酒、加面、添柏香等。有的地方(如杨家村)由于经济拮据或其他原因,不宰羊,只是买些肉回来煨桑。也有几个人凑份子买一只羊献牲的情况。
二郎神牲祭活动由来已久。史籍记载:“蜀中灌口二郎庙,当初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初间封为王,后来徽宗好道,谓他是甚么真君,遂改逢为真君。向张魏公用兵祷于其庙,夜梦神语云:我向来封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用得行,今号为‘真君’,虽尊,凡祭我以素食,无血食之养,故无威福之灵。今须复我封为王,当有威灵。魏公遂乞复其封。不知魏公是有此梦,还复一时用兵,托为此说。今逐年人户赛祭,杀数万来头羊,庙前积骨如山。”(注:《朱子语类》卷3《鬼神篇·灌口二郎庙》。)又据记载:“永康军崇德庙乃灌口神祠,爵封王,置监庙官,蜀人事之甚谨,每时节献享。及因事有祈者,必宰羊,一岁至四万口”;(注:《陔余丛考》卷35《灌口神》。)蜀人事灌口神(二郎神),“每时节献享,及因事有祈者,无论贫富必宰羊,一岁烹至四万口”。(注:《夷坚支丁志》卷6《永康太守》。)可见二郎神祭祀之盛。
仪式的第四步是法师作法。在整个六月会的活动中,法师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他代表二郎神治病禳灾,推算吉凶,因此成为二郎神下界的载体,是人与二郎神的中介。
法拉作法是在献牲和阿卡念“桑经”之后。法拉用柏香水洗手,在殿内穿戴好法衣,(注:法衣的样式与萨满的服饰十分相似,上衣为黄色的坎肩,下衣为女式的花布条裙子,头戴五方莲花帽,上面印有二郎神、文昌神、阿尼玛卿神等五位神灵的像。)坐在殿内二郎神前一条用白羊毛毡覆盖的长凳上,口诵经文,不一会儿即全身颤抖,神情恍惚,这表明二郎神已附体。法拉时而坐在大殿内,时而又一脚踏在铺有白哈达的门槛上。这时,村中的八个壮汉(四人一组)轮流把二郎神轿抬出庙,开始在村内巡游,称为“转村”。“转村”是在六月会期间不可缺少的一种仪式。轿子出发前,要有一位老汉给轿子敬酒。神轿先在桑炉周围转上一圈,后又转到庙的四角,之后抬出庙门。此时,法师始终处于二郎神附体的状态,跳来跳去。“转村”的时间并不长,等神轿放回殿前的长凳上时,法师也停止了发神。神轿进来后,要再一次敬酒、添桑。廿二日,法拉通常都要发神两次,第一次发神到此即算结束。此时,众人散去,庙中只剩下负责做饭的人,还有执事老人等陪同法拉享用牲肉,牲肉主要是灌肠和羊背,煮熟之后,先敬献神,然后人们才能食用。下午5点钟,法拉还要再发一次神。
周屯的法师在六月会跳神时,要身穿灰色长衫,头戴黑色毡帽,手拿羊皮鼓,同时有两个以上的人陪跳,直至法师进入发神的状态。在牲祭时,法师身穿黄色长马甲,头戴前面坠有许多小铃铛的黄色包巾,(注:据说过去一般都不用黄包巾,而是把头发散开,只是在去病禳灾时才戴包巾。)后留有辫子。法器为一个羊皮鼓、一对口钳、一把短剑。马甲的颜色按照其主神所穿袍子的颜色而定,周屯二郎神身穿黄袍,其所属法师穿黄马甲。(注:刘屯文昌神身穿绿袍,其所属法师穿绿马甲;龙王身穿红袍,其所属法师穿红马甲。甲堂村二郎神的法拉原来穿红马甲,现在受周屯影响,改穿黄马甲。)廿三日,法拉发神三次:中午一次,下午两次;廿四日发神四次:中午和下午各两次。廿五日是六月会的高潮,发神五次:中午和下午各两次,晚上一次。该村“转村”的时间也较长,晚上要烧白纸做成的长钱。程式基本一样,没有什么明显的结束仪式,最后将神轿抬到殿内即可。
二郎神的法拉都是非专职的,但多为世袭。他们平时务农,六月会或平时人们有事相求时,才做法事。法拉必须由活佛认定后,才有资格做法事;认定他的活佛越多,其法力就越大(详见后文)。
在二郎神的祭祀活动中,女性地位很低,当地人认为女性不洁,忌讳女性参加。祭祀活动自始至终都由男性操办,女性一般仅在外围观望,不能参与。有些地方的女性连进入二郎神大殿的权利都没有。如尕布村的女性不但不能进殿,甚至连站在大殿外的台子上都不允许。周屯虽允许女性进庙,但要求女性扎住裤角,以防异味从裤脚出来,弄脏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