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特产:宋楼火烧
浅月流歌
宋楼火烧是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特色传统名吃。在一个破旧的房子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美食,竟然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道菜肴符合着山东人吃苦耐劳的传统,虽然已经逐渐被世人遗忘,却在鲁北一带当地人的传承下,悄悄的在岁月中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美好。
追溯到从前,是由夏津宋楼镇的人们开创,所以,才叫做宋楼火烧。有人说,火烧吃进肚子里,家乡也就记在了心里。对于山东人来讲,宋楼火烧实在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一生都会在心中盘旋的意味深长。
宋楼火烧的由来
这一道美食开创于清朝中叶,是由当时山东夏津县宋楼村厨侯其顺创造的。机缘巧合下,这道美食走入了当时最不寻常的皇家。如今,人们追溯山东文化美食,宋楼火烧就会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相传,这位村厨在同治四年,开始亲手做贡品进贡京城,得到了宫廷后妃、很多人的喜欢。当同治帝准备选这位村厨进御膳房供职时,因为他的妻子即将临盆,没能成行。
而后,他的孩子候振兴继承祖业,制作宋楼火烧,因为手艺精湛,青出于蓝胜于蓝,在光绪二十五年,慈禧太后品尝后,居然还得到了赏银50两。在当时,见过天下美味的皇家,宋楼火烧居然得到皇亲贵胄的亲睐,足以见得其独到之处。由此,宋楼火烧也开始在山东当地广为流传。
宋楼火烧可以储存三年不变质,用开水冲泡滑腻可口、易于消化,甚至,可以配合其他多种吃法。对于当时食物并不充足的山东人来讲,可以成为一种经典的保存食物不变质的好方法。
再加上其美味,原材料的常见,使得宋楼火烧不断受到宫廷的青睐,也在当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传承。
侯家将宋楼火烧创作引发,再由宫廷得以升华,最后被山东全民变为了一种饮食文化,传承发展至今。
制作过程
相传,想要制作宋楼火烧,从学徒到成手至少需要三年光景。很多人不明白,一道看似简单的面食,为何如此劳心费神。
在制作的时候,要取上等面粉,加上少许黄豆面,用盐水和面。而后,每个面团折压6层,层层刷香油,再经过火烧制成。
宋楼火烧看起来特别简单,其实,想要做成这道美食,不但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
本来,很是薄的皮想要擀成六层,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不经过训练是很难做到。如果不能在这个环节做到最好,之后,会严重影响宋楼火烧的口感。
因为天气原因,温湿度不同,将面皮做成理想状态同样需要不同的手法。如今,从学徒到成手,需要三年的功夫,年轻人心越来越浮躁,传承这个古老的技艺也就面临了很多的挑战。
到目前为止,位于山东古楼镇姚庄69岁的村人李有庆,是宋楼火烧的第三代传人。想要品尝最经典的美食也只能在此感受火烧的美味。
殊不知,这位老人每天因为火烧工艺的复杂和缺少帮手,也仅仅只能做出200个。数量上完全满足不了食客与市场的需求,也凸显了宋楼火烧的珍稀性。
传达的乡土情怀
为什么提到家乡,很多人会留下热泪,又为何尝到与家乡味道相似的美食,更会引发很多身处异国他乡人们的感慨呢?
正是因为,很多属于家乡的味道是没有办法复制的,只能永远盘旋在人们的心中。有时候,能够传承的是家乡美食的做法,即便身处异地,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烹饪吃上相对经典的美味,比如,中国人都会品尝的饺子。
可是,对于宋楼火烧来讲,即便是鲁北人,在当地也不能经常吃到从小到大都喜欢的这道菜肴。这里承载的也是山东人一路走来艰辛岁月的写照。
曾经,宋楼火烧开创时,受到皇族的喜爱。可是,物资极度贫乏的山东人,将无法长期保存的面粉做成火烧样子,居然可以保存3年。对于不知天灾人祸何时到来的山东人来讲,这是再好不过的食物保存方式。
而且,对于老人和孩子,这都是最好的美食。一般的地域,年货无非是几斤猪肉、几瓶白酒加上几斤瓜子和糖果。在夏津,最为艰苦的岁月,除了这些,人们还会买上几挂宋楼火烧,象征着山东人对于美好生活的企盼。
老人用热水一泡,放点香油,火烧软绵易食用,小孩儿饿了,可以直接拿起一个食用,伴着松脆的声音鲜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