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民间节日饮食习俗(2)
权欲萌妹
惊蛰油炸鸡蛋拌炒面
根据农历二十四节气,到了惊蛰气候开始转暖,冰消雪化,大地复苏,入土蛰居之草虫惊醒。这天,家家用油炸鸡蛋拌入炒熟的干面(俗称炒面),加上红糖,冲入滚烫的开水搅拌均匀食用,芳香开胃。在农村,这一天农民都要用清油或大油熬萝卜汤,强制给牛、马、驼、羊从嘴灌人,俗称“啖牲口”,用以清胃火。
五月端午做粽糕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端午节吃粽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敦煌人则以吃米糕为主。端午一到,无论穷富人家都要购买糯米、红枣做米糕,也叫粽糕。粽糕的做法是分别把糯米和红枣煮熟,然后将熟米糕和红枣分层交替压在盆中,俗话叫“压粽糕”。食用时再加糖或红糖水,甜香无比。
这一天,至亲院邻之间还要互送米糕,以示亲善。端午节吃米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据《续齐谐记》中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长沙有个叫区曲的人忽然遇到了个自称是屈原的读书人。这人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饭都被江里的蛟龙水怪抢走了,今后大家再要祭我,就请用蒲叶包裹,外面缠上五彩丝带,水怪们就不敢抢了,因为山精水怪最怕五彩丝带。”区曲将这事告诉了大家,人们便照办了,从此就有了用蒲叶包粽子的习俗。
另外,敦煌人农历四月初八还要做米糕和油饼子。农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在历史上,人们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远胜于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也像端午节一样做粽糕,炸油饼。但不一样的是将粽糕和油饼做为外带食品,去莫高窟或雷音寺赶庙会,祈祷还愿,浴佛布施。相传释迦牟尼就是这一天出生的,因此各寺庙都要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正中用水盆供奉佛诞生像,全寺僧众都要以香汤沐浴佛诞生像,以此纪念佛的生日。
八月十五烙锅盔
八月十五中秋节,拜月亮、吃月饼这是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但敦煌民间又有用锅盔献月亮、馈赠亲友的习俗。中秋将临,妇女们便忙了起来。她们成天地忙着烧锅盔。标准的锅盔一般直径都在一尺左右,厚度在一寸以上,上面还画上月亮、松树、孙猴子等图形。据说,吃锅盔是元朝末年由汉人反对元朝统治者兴出来的,那时候,汉族人把元朝统治者蒙古人叫“鞑子”。
相传,元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汉人造反,管得特别严格,十户人家派一个蒙古头目来监督,不准汉人私藏刀刃,十家合用一把菜刀。汉族人要想联合起来反抗就得互相串通,但由于蒙古头目监视得紧,无法通风报信,有个聪明人(民间传说是刘伯温)想出一个办法,他放风说今年秋后有瘟疫,除非家家烧锅盔吃才能免除灾难。于是人们就在锅盔上写上字(一说是在锅盔里卷上纸团),约定在八月十五的晚上以放火为号,一齐动手杀“鞑子”,从此就有了中秋节做锅盔的风俗。
中秋节晚上献月亮,敦煌人还有较为特别的做法。中秋节这天晚上等月亮升起以后.要在庭院正中摆好桌凳(有的摆在房上)。要把西瓜杀成两半呈锯齿形,与锅盔、月饼一起有序地献在供桌上,然后燃香三柱,向月亮叩个头,便开始了赏月活动。全家围坐一起,长者讲述有关月亮的故事,香燃完以后分食供品。现在虽然不兴上香叩头,但敬献锅盔、月饼、西瓜、水果仍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十月一蒸麻腐包子
农历十月初一,各家再忙都要抽时间点麻腐。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葫芦为馅,蒸成麻腐包子或饺子,这种素食包子(饺子)具有油香细软的自然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