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口彩”民俗(3)
执初
来安县的“口彩”
来安县有一个颇受群众热爱的民间传统也是说唱艺术,它就是“口彩”。
所谓“口彩”,顾名思义,即口中说出的最精彩、最吉利的词语。乡下老百姓认为说“口彩”的人是“口吐莲花”。“口彩”不是俏皮话,因褒贬含义自在其中。说“口彩”人要根据“红白”之事:上梁盖屋,集市贸易,“答对辩唱”,根据家庭经济条件、个人特征来说。说过了头不行,必说而没说到的更不行,总之应该见好就收,有的放矢。据来安县文山乡白曲老艺人高志平说:“杜夕山(当地有名的老艺人)说的口彩,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每次说到‘要命三关’的地方,都有新的变化,主要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由此可见,民间口彩也是不断创新、积累而成的。据老艺人说,一篇成熟、定型、受欢迎的“口彩”,需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形成。如果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很可能是一辈子的事。
“口彩”源于民间的“说喜话”,这些语言贯穿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人爱听,个个凝神。例如对婚姻以美好祝愿的“花好月圆”、“白头偕老”;寿诞之期说的“福如东海”、“松鹤延年”、“长命富贵”等都是民间通俗而又流行的祝词。这些零散的喜庆之语与具体事件相结合,再用生活这根“红线”串在一起,历代积累、提炼与传承,便成为流传于民间的“专用套话”了。之后,这些祝词为民间艺人们所加工,往往会出现一些精彩的段子,逐渐成为“民间口彩”这种形式。
说“口彩”不是一般的“见风采柳”和“见风挂牌”。实际上一篇几十句乃至几百句的口彩,不是迎“风”才能“采”出来的、“挂”出来的。高志平说:“杜夕山说‘口彩’,肚里有底货。”日积月累,才可能有说“口彩”的本钱,即便是“望风采柳”而即兴创作,也只是少量的词句。说“口彩”不一定都是民间礼俗之事,小到上房梁,大到国家兴亡,都能应口而说。大英镇民间艺人魏兆礼(已故)说的“纲鉴”近千句,从三皇五帝起,说到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可见其功夫之深、阅历之广。
老艺人对“口彩”的传承极为严格,继承者无几。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张口饭”难吃,不愿意传下去;二是创作艰辛,积累不易;三是难成气候,易于招致祸端,所以也被艺人们称之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绝活”。
“口彩”词是韵白体,上下句式,七字一句,极少在中途转韵换辙,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五字句的,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说“口彩”既无丝弦也无锣鼓伴奏,也无特殊表演,只是随机应变,一般的手势而已,全凭着“精、气、神”的支撑。数百句词,从头说到尾,面不改色心不跳,嘴皮上没有半点白沫,足见其功夫。老艺人杜夕山在说《赞喜》时,开始四平八稳,到中途和紧要部分,便半吟半白,气如长虹,快如疾风,形成高潮,百句词,一气呵成,滴水不漏。但有时也视具体情况表达感情,听众惊得张口结舌,有时被说得哈哈大笑甚至鼓掌欢呼。所以,在来安县,这种说“口彩”形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今摘民间“口彩”《赞喜》之一段:
一进喜房闹沙沙,我看新人满身花,头上戴的是金花,胸前挂朵牡丹花,面擦宫粉白玉花,二眉弯弯柳叶花,秀目慧眼是杏花,鼻如葱管玫瑰花,唇如小口樱桃花,耳戴坠子白银花,大红绣袄迎春花,绿绸裙子石榴花,红锦裤子是金花,一掐细腰杨柳花,裤腰带上盘龙花,裤腰夹着金钱花,怀里揣着芙蓉花,大红绣鞋配荷花,大伯叔叔来闹喜,一脚踢他仰八叉,叫他眼前冒金花,新人笑得嘴生花,明年生下胖娃娃,全家老少笑哈哈!
民间口彩《上房梁》词:
一暖东方甲乙木,主家发财又发福,二暖西方戊己金,主家是个财福星,三暖南方丙丁火,驴驼钥匙马驼锁,四暖北方壬癸水,主家是个金钱嘴。一暖暖到中梁头,代代儿孙住高楼;一暖暖到中梁腰,代代儿孙坐宝车。小木木头圆又圆,你在高山几千年,今天主家找到你,荣华富贵万万年,脚踩楼梯步步高,远望金鸡撵凤凰。
从前,说“口彩”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只是根据不同的人和事,分别在厅堂上、大院中,屋内以及场上来完成。如今,要给以这个说唱艺术新的生命,产生舞台效应,就必须大胆设想,敢于设想,这样才能产生出新的“口彩”风格来。例如《赞喜》可设计有说“口彩”人、新娘、少数的亲友,再加上唢呐锣鼓伴奏等,就可能出现如小品、活报剧那样的效果。事在人为,只要突破条条框框,定能成功。关键是编者,要掌握好的素材,要写出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创造有表演的余地,就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