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大麦市街
一线直播
西大街西段北侧,有一条算不得宽阔的街道——大麦市街,这里曾经是西安市著名的回族小吃一条街。大麦市街并不长,它南起西大街,北止庙后街西口,总共只有391米长,不过,正如古城许多历史悠久的街道一样,大麦市街也有许多故事和传说。
曾先后被称为铁炉街、北桥梓口、大麦口
历史上,大麦市街曾先后被称为铁炉街、北桥梓口、大麦口。
隋唐时期,大麦市街属于长安城皇城内含光门街的一段,唐末之后,这里逐渐变成了居民坊巷。据说,到了宋元时期大麦市街北的古槐下,有一个祭祀用的大铁香炉,因此,这里一度被称为铁炉街。明代成化年间,开凿通济渠,向西安城供水,渠水由西门口流入城内,通过西大街,其中的一支分支从西大街西段向北流入了大麦市。有水有渠,就要有桥,当时的西大街和大麦市的交会处也许就曾有过桥,所以,这里逐渐被称为桥梓口。最初时,桥梓口仅指西大街以北的地区,后来,以西大街为界,分为南、北桥梓口。再后来,北桥梓口改名为大麦市街,而南桥梓口则逐渐简称为桥梓口,不过这些都是清末以后的事了。在清代,大麦市街名为大麦口,位于当时西安府城西大街西段北路。不过,在一段时间里,北桥梓口与大麦口的称谓同时存在,北桥梓口靠南,而大麦口偏北。清末时,大麦口改名为大麦市。民国时,北至庙后街,南至西大街的一段街道,统一都被称为大麦市街。到了1966年,大麦市街还曾改名为前卫路,1972年恢复大麦市街旧称。后来,这里成为清真风味小吃集中的地方。
大麦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大麦市街历史悠久,名称也是一变再变,而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大麦市”这个叫法,是怎么来的呢?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红帅告诉记者,大麦市街名字的来历,目前还没有定论。不过,现在流传的有关“大麦市”来历的两种说法都很有意思。第一种说法,是在清代时,在现庙后街的北边,有一处粮仓,叫做永丰仓,是当时省内最大的公粮仓,储存着从省内各地征收上来的粮食。史红帅说,清代,政府在丰年时收粮食,遇到灾年,便低价将粮食卖出,由此平稳粮价。由于当时全省各地的粮食都要汇集到永丰仓,所以,大麦市街就成为运粮进出永丰仓的必经之路。并且,从清代前期开始,由于临近粮仓,大麦市街道两旁逐渐开设起许多私人经营的粮铺,所以,史红帅认为,以粮食“大麦”来命名这条街道并不是没有可能。不过,史红帅说:“关中等地区普遍种植的都是小麦,大麦的种植则很少。作为一个省内重要的粮仓,永丰仓里储存的,以及周围商铺经营的粮食中,应以小麦为主,大麦应该不多,那么,以‘大麦’来命名街道,就显得有些奇怪。”
有关“大麦市街”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即此名有可能是由“转音”而来。史红帅说,西安老地名的来历很复杂,其中,有不少都是因为人们读错了音,比如,“习武园”,就曾被称为“西湖园”,那里就是过去校场的所在地,而与“西湖”则没有什么关系。大麦市街这个名称的来历,也很有可能与转音有关。清代时,在大麦市街的东侧有一座营里寺,是专为方便当时军队中的回族将士做礼拜而建的,故名“营里”。相传那时的营里寺修得很气派,有一扇很大的大门,所以又俗称大门寺,年长日久,“门”字便逐渐被读成了“麦”。
曾经的西安小吃第一街
几百年前,大麦市街的粮铺曾经兴旺一时,不过,这条街道给老西安们印象最深刻的,恐怕要数其中的小吃了。走进今天的大麦市街,立刻会被街道两边各种各样的小吃摊点、店铺所吸引,牛羊肉泡馍、肉夹馍、八宝粥、糊辣汤,等等,各种小吃店铺一个挨一个,让人目不暇接。一间间店铺外,架起烧得火热的灶炉,烧旺的炉火上要么煮着一锅滚热的汤,要么烤着香喷喷的馕,正逢过年,那些卖腊牛羊肉的店铺更是红火,几乎家家门前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要说大麦市街的饮食传统,还得从清末的“天锡楼”说起。天锡楼位于大麦市街与西大街交会处的西口,原名天锡永,清代时由回族马氏兄弟创建。据说当年的天锡永是最早经营牛羊肉泡馍的餐馆,除了牛羊肉泡馍,天锡永还经营各种炒菜,是清代直到民国时西安市内数一数二的高档餐馆。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城,慈禧逃来西安,曾在天锡永品尝过清真菜肴,甚为满意,于是亲题匾额,将“天锡永”改名为“天锡楼”。民国时期,这里曾接待过杨虎城、张凤翙、马鸿逵等要人。
据大麦市街的老住户,今年63岁的丁旭老人回忆,解放以后,大麦市街中,围绕着“天锡楼”餐馆,陆续开设了一些经营面食、牛羊肉泡馍等小吃的店铺,逐渐形成了大麦市街的“饮食”风格。
改革开放后,大麦市街出现了许多经营小吃的个体户,逐渐形成了这里的回族饮食一条街的特色。后来,在政府的推动下,大麦市街建起了“大麦市回民饮食一条街”,大麦市街的特色小吃迎来了黄金时期。许多老西安还记得,十几年前,在北院门、北广济街的回族小吃店还没有火起来的时候,大麦市街就已经是西安地区著名的小吃一条街。
在西安长大的80后高菲说:她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在大麦市街吃小吃,不仅平时常去吃小吃,逢年过节,也一定要在那里买些腊牛羊肉。那时,西安鼓楼和北广济街的小吃街还没有现在这么火,所以大麦市那时很红火,也很有名气。高菲说:“现在我们西安人常常提起的北院门‘回坊风情街’,作为回民饮食街兴起的时间也不长,对于老西安而言,昔日的大麦市街才是西安的回民小吃第一街。”曾经,西安的美食在西大街,西大街的美食在大麦市街,老吃家们回忆起来,都说那时的大麦市街小吃种类特别多,水盆羊肉、枣泥甑糕、羊肉疙瘩、热炒凉粉、小笼汤包、麻酱凉皮、腊牛羊肉、酸菜炒米、牛羊肉泡馍、卤汁凉粉、糊辣汤、花生酥、绿豆糕、油茶、锅贴、肉饼、黄桂柿子饼、江米豆沙凉糕、蜂蜜凉粽子……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街上还有很多老店,如西京食品店,辇止坡牛羊肉,铁志明肉铺,伊阑手抓饭,新华甜食店,老安家炒货等。住在洒金桥的老住户马旭先生说:“以前的大麦市小吃,不仅在西安有名气,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穆斯林中都是很有名的。”
解放初这里遍布客栈、货栈和车马店
对于大部分老西安来说,对大麦市街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的小吃,而对于世代居住于大麦市街的老住户来说,大麦市街则承载着他们的生活和美好时光。
大麦市街的住户主要以回族为主。从清末到民国,街上有丁、兰、谷、赵“四大家族”最为显赫。记者在大麦市街找到了丁家的后人丁旭老人,他告诉记者,丁家曾经有连三院的房子,丁家祖辈多为清朝的武官,后来又成为著名的中医世家。其余三家则主要以做生意发家,其中赵家以做皮坊生意而闻名,兰家则开办有私塾。另外,清末时,又有外来的杨家在此开办了车马行,做着长途运输的生意,后来,杨家的生意逐渐发展壮大,慢慢地拥有了自己的车马队,车队的足迹遍布甘陕地区。
而大麦市街的车马铺,也不止杨家一家,丁旭老人回忆说,直到解放初时,大麦市街还有许多客栈、货栈和车马店,专供外来的货运队休息、住宿。丁旭说:“小时候,我们小孩儿只要一听到街上传来的驼铃声,就会兴奋地跑出去看骆驼。那时大麦市街常常会有从西北地区来的骆驼队,从西藏来的牦牛队,还有骡马队。那时候交通不发达,在一些偏远的地区,货运主要还是依靠牲口,而来到西安的货运队,很多都是在大麦市街休息的。我还记得以前有一个‘协和货栈’,还有一家店叫做‘秦陇栈’。”丁旭告诉记者,除了客货栈、车马店外,解放初时,“五一剧团”也在大麦市街驻过一段时间,此外,这里还曾有几家国营工厂。
最让丁旭记忆犹新的是,儿时大麦市街的那种安静和惬意,街面由碎石子铺成,而人行道的道沿则是由青石砌成(现在,大麦市仍保留着青石道沿),站在街上,南眺可以看见远处黛青色的终南山。丁旭说:“小时候,我们总是在街道上玩耍,而我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打尜了,街上没有汽车,大人也很放心。那时的大麦市街就是这里的孩子们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