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祀后的祭品如何处理

半兽人

古代祭祀后的祭品如何处理

古代祭祀不仅仅有仪式其实祭品也是少不了的,那古代人祭祀用的祭品最后都是怎么处理的呢?

祭祀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人力难以达到的愿望,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人类感激神灵,但也对它们心存敬畏而古代先民们又相信人死后是有鬼魂的,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这种敬畏众神的心里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祭祀神灵就理应拿出最好的东西,为了讨好不同的神灵,祭品种类也是多种多样。

在诸多祭品中又以肉食为最,在古代肉食来得不易,往往是人们拼着性命得来的,正因为如此,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猪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见的是牛、羊、猪三牲,作为祭品的食物除了“牺牲”外,还有五谷粮食,鲜嫩的果品蔬菜,另外酒也是祭祀神灵时不可或缺的。

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后来逐渐规范化,出现了固定的地点,主要有平地、坛,另外还有平坑、宫庙和坟场等。

中国古代人们宇宙观中最基本的三要素就是天、地、人,所以人们祭祀的对象也主要是天神、地袛和人鬼。

祭天。

古人认为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万物之父,它控制着万物的生死祸福,甚至是人间的改朝换代,人们对它望而生畏,几千年来无论帝王将相或是平民百姓,无不信天、敬天、拜天,他们都已种种方式祭祀天神,祈求天神的保佑。

祭天是国家的第一大礼,也是王室的特权,所以祭天已成为一种必备的政治仪式,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明代永乐年间在北京的南部专门建立了天坛来祭祀天神,清朝也沿袭了汉族的祭祀礼仪,在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重大节日时,都会去天坛祭天。

祭地。

古代祭祀最终是没有地神与天神的区别的,自秦汉经隋唐至明清祭天与祭地是同时进行的,祭地之前三天,皇帝要提前斋戒,致祭当天,祭坛各方位摆放各方神位,地上的神灵很多,人们要祭祀的对象也很多,有些神灵在人们心目中并不占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祭祖。

古代人们尊崇的鬼神特别多,但对祖先的崇拜尤为突出,在各个家庭中祭祖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行为,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祭祀祖先已成为各种祭祀中最重要的一种,历经千年而不衰。

还有对圣贤的祭祀,对于人界神灵的祭祀,除了祭祀祖先之外,还有祭圣贤的礼仪,如对黄帝、炎帝、孔子和关公的祭祀,另外还有各行各业的行业神,比如鬼谷子、鲁班等等。

古代祭祀完毕后,大量的祭品是如何处理的呢?大概有:燔烧、灌注、埋、沉没、悬或投等等。

燔烧

是祭天时使用,古代祭天时都会在仪式上杀牛和杀羊以作牺牲的事情,祭祀完成后将这些祭品架在柴火上烧掉,燔祭时烟气升腾,直达高空,轻易被天神接受。

灌注

是祭地神时使用,就是把用来祭祀地神的血和酒灌注于地,血、酒很快就渗透到地下,人们以为这样就可以直达地神。

埋,

就是挖坑将祭品埋没,祭山神和地神时使用,除将血、酒灌注于地,其他祭品则要挖坑掩埋,只有将祭品埋于地下,地神才会知道人们正在祭祀它,才会接受祭品。

悬和投

是祭山神时使用,悬就是将祭品挂起来,投就是将祭奠用的壁和玉投掷远去。

当然了这样的做法就比较浪费了,古代的肉食来得也是很不容易的,好多人根本就吃不到肉,因此在那个时候,祭祀完毕后,这些祭肉一般不过夜都要吃掉。

在夏、商、周那个时期,祭祀完毕,凡是参加祭祀的人们,都要用祭品做佳肴,举行宴会,进行饮酒,加班加点地把这些祭品人为消化掉,但朝廷的祭祀,祭祀的都是朝中的先公,朝廷的祖先,朝廷的宗庙,这样的祭祀不仅隆重,而且祭品也相当丰富,参加祭祀的群臣和诸侯在祭祀完毕后,要举行宴会,但那么多的祭肉,仅靠一顿酒宴是吃不完的,这些剩下的祭肉如果三天之内,哪怕顿顿举行宴会仍然吃不了的,就不再吃,只能把它扔掉。

可见古代也相当讲究饮食卫生,对变质的食品,过期的食品,宁愿作废也不再食用,这就是古代对祭品的处理。

注重恭敬虔诚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的特征之一,面对神灵一定要发自内心地恭敬,祭神时要相信神灵的存在,内心如若不相信神灵的存在,就无法与神灵沟通,如此祭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祭祀的原则是“敬享”、“贵诚”贵在态度的诚敬,而不在于祭品的丰俭。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半兽人
  • 趣闻 玉鑫
  • 趣闻 怀儿酱
  • 趣闻 祺瑞郎
  • 趣闻 飞雨子
  • 趣闻 缤泽桑
  • 趣闻 安之若素
  • 趣闻 建华
  • 趣闻 梦蕾氏
  • 趣闻 源源酱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