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间有趣的“偷人”风俗

追梦魂

陕北民间有趣的“偷人”风俗

“偷人”是动词,为偷的行为、过程。“偷人的”为名词,指干偷人行当的人。“偷人的”,还可称为“贼”、“奸绺”“绺人的”、“三只手”,现在人们一般称“小偷”。顺手牵羊、拈东缩西,或掐谷穗、扳玉米之流,称为“小偷小摸”;大街上掏腰包者为“奸绺”“绺人的”,而入室盗窃之辈,则为贼,文人戏称为“梁上君子”。

子洲南川、清涧、子长接壤的地方,流传“偷人”风俗,十分有趣。

转九曲“偷灯儿”

九曲也称灯场,转九曲称转灯儿。转灯儿可以转换运气、消灾祛病,早生贵子。所以感觉运气不顺、病魔缠身的、新婚夫妻和久婚不育的都要转灯儿。而求子女的转完端一盏灯儿回家,预示将儿女带回家。端个头灯儿则更保险,等于菩萨将今年的第一个“准生证”发给你。端灯儿也叫“偷灯”。

转灯儿讲究转圆,一是指转灯儿的人前面的已经转完出了彩门,后面的还在进门,沿续不断,灯场内没有空隙。站在高处观灯,锣鼓家什通天响,灯火阑珊,人影穿梭往来,十分壮观,令人心旷神怡。二是指最后一个转灯儿的人出了彩门,所有的灯都亮着。灯儿转圆,预示着该村世事安稳、人口平安、风调雨顺,又是一个丰收年。所以,转灯儿时都要安排专人照看灯,一是防止灯儿没转完就有人端,二是灯被风吹灭或灯罩被燃,要立即点燃或更换灯罩。“偷灯儿”者都想端一个头灯儿,讨个吉利,往往没转完就开始行动,偷的端。也许“偷灯”由此而来。现在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电灯取代了油灯。工作人员的职责不再是照看灯儿,而是维持灯场秩序,保障转灯儿人的安全。“偷灯儿”也变成了买灯儿,雅则雅,却失去了 “偷灯”的乐趣。

过去灯都是用萝卜或洋芋修成圆柱体,中间挖一坑,把高粱秸秸扎成的筏子放进去,筏子上加棉花捻子,布上植物油或动物油,灯就做好了。然后用五色纸粘成圆筒状,用四根细木棍或秸秆栽在四周,纸筒往上一套,即是灯罩。根据光景好坏、人缘关系及庄社大小,分配各户二三十或五六十盏灯不等的制作任务,一般灯罩用的五色纸和灯油统一配发,萝卜或洋芋要自备。转灯前要将灯放到指定位置,按时点燃。转完后由各自拿回家,或吃或喂牲畜。在过去,人们绝对舍不得将其扔掉。还有人主动照看自家的灯,以免灯被他人端走。由此可见当时的困难程度。

哪个村子转灯场,村人呼亲唤友,捎书带信,叫来村里转灯儿。准备偷灯儿的人也早就开始酝酿,事先都形成“盗窃团伙”,进行策划、分工,到时全家动员,亲朋助威,浩浩荡荡,欢天喜地奔赴灯场,实施“行窃”计划。其实照灯人也是防止那些毛脑小子捣乱、糟蹋,真正的“偷灯”者都是心照不宣的,庄前里后,做个顺水人情,成人之美。也有照灯的引“贼”入室,事先泄露机密,告诉偷灯人自家灯的位置和照灯人。还有见灯起意,经不住小孩哭闹顺手牵羊的,偷一盏灯,既可赏玩,又照明回家的路,来年吉星高照发大财也未可知。偷灯者中,十之八九是此类人也。偷灯的得手之后,灯场也散了,便扶老携幼,欢天喜地,凯旋而归。一年心情愉悦,身体健康,生理功能自然提高,说不准就能生个大胖小子,偷灯生小子又一次得到印证,代代相传。现在人们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科学意识增强,明知没科学道理,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既有趣好玩,亦是心理慰藉,何乐而不为呢!  

灯场散后,观灯人群山里上的,沟里进的,一字排开,缓缓移动,端着的灯或明或暗,随着人影闪烁,呈现出一幅壮观的乡村夜景图。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追梦魂
  • 趣闻 青隐篱
  • 趣闻 问寒郎
  • 趣闻 欺负我
  • 趣闻 玉自寒
  • 趣闻 志乐君
  • 趣闻 飞雨子
  • 趣闻 云水禅心
  • 趣闻 汀兰酱
  • 趣闻 向阳花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