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城市锡伯族风俗习惯

盼易郎

黑龙江省双城市锡伯族风俗习惯

双城市是在黑龙江省锡伯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双城市锡伯族为495户,3896人。1982年,双城市锡伯族仅为597人。人口锐减的原因有三;一是他迁,二是误报其他民族,三是大部分锡伯族人不知自己的族源、族属、族系而混迹于满族人口之中,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1985年,全县有锡伯族1870户,7317人。他们的先祖于清嘉庆年间由辽宁的复县、金县、岫岩、风城等地迁至双城堡试垦屯田。

双城市的锡伯族亦属1815年双城开垦之初。随同八旗来双屯垦的锡伯族人的后裔。

锡伯族迁到双城后,仍然保持着封建家长制,家庭中辈份最高的男子主持权力,俗称"当家的",妇女处于从属地位。

锡伯族过去在族内有公推的"莫昆达",就是氏族长,通称百户长,主持族内的祭祀、调节等事务。

1、风俗习惯

锡伯族自古就独特的习俗。由于历史的演进,以及其他民族的影响,锡伯族原来习俗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总的方面至今还有独特的痕迹。古时的鲜卑"嫁女娶妇、髡头饮宴"。所谓髡头就是剃头之意。过去锡伯族姑娘结婚时一定用线将脸上的汗毛绞去,特别是前额和鬓角,要绞得整整齐齐,俗称"开脸"或"绞脸"。这就是由髡头演化而来的。

过去锡伯族人的婚姻全由父母包办,同姓禁止通婚,至亲之间,骨血正流可通婚,骨血倒流则不可。也就是舅家的女儿可同姑家的儿子结婚,而姑家的女儿嫁到舅家则不可。婚令一般在十七、八岁前后。妻死后男方可再结娶,有女无儿者可招女婿来家养老送终,称为"养老女婿"或称"倒插门",或可在侄辈中选一人作为"过继子"来继承家产。

锡伯人的婚姻一般为三个过程:说亲、定亲、迎亲。当儿子长到15岁左右,父母就开始为其物色品貌相当的姑娘,二老看好后,就请媒人去东家提亲。如属相不相克,女方家长又不反对,男方家长则去女方家正式相看姑娘。相亲有公开和不公开两种,后来发展到带儿子相亲,称“对相对看”,双方同意后即由女方开出“礼单",这就算正式定亲了。一般的礼单上写。喜猪几口,喜酒几坛,洋钱若干,再之布匹、首饰等物。定妥后,根据婚期由男方父母及媒人送至女方家,称之为"过礼"。姑娘要给未来的公婆"装烟",婆婆要给没过门的媳妇戴金银首饰,并给装烟钱。过一段时间待财礼齐全后,由男方选择吉日良辰,通知女方结婚日期,称之为"定日子"。

婚礼一般举行三天。头一天杀猪,做好一切准备,第二天女家将陪送的嫁妆送至男方家布置新房;男方则将扎的抬轿停在院内。称之为"亮轿"。农村则扎好轿车,第三天天亮前,新郎在"奥父、奥母"(本族中有威望、善于应酬事务而又是儿女双全的老年男人女人当娶亲父和迎亲母,锡伯语称为奥父奥母)的陪同下,即乘轿动身去女家迎亲。新娘上轿要身穿大红袱,身背铜镜,肩搭数串铜钱,两臂夹着"宝瓶",头梳双抓髻,外蒙红盖头,由新妇哥哥或叔叔抱上花轿,然后摆队鸣锣开道,哨呐声声,返回新郎家里。中途如遇水井,要用红毡遮避一下,喜轿到家门前不能马上下轿,要稍等一刻,叫做"憋性"。下轿后,男前女后脚踩红毡院“拜天地”。进洞房前新郎用秤杆将新娘的盖头挑到房上去,然后进洞房“坐福”、饮“交杯酒”。待打扮整齐由小叔子拉着下地,拜祖宗、拜灶王,接着拜直系亲属,接受“磕头钱",饮宴时要"拜席",散席婚礼即完毕。双城的锡伯族不闹洞房。第二天由婆婆带着新娘到直系亲属家装烟。第三天上祖坟装烟。第七天新郎新娘同去女方家,称为“回门”。这些仪式现已大部分改变,仅有一部分仍在延用着。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盼易郎
  • 趣闻 成周酱
  • 趣闻 浮生绘毕
  • 趣闻 哲茂
  • 趣闻 乃心
  • 趣闻 杏花君
  • 趣闻 春梅氏
  • 趣闻 归忘
  • 趣闻 吥恠兲眞
  • 趣闻 钟意你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