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风物趣谈(2)
一曲墨白
春熙路虽然是成都最有名的商业区,不过要论历史,它还排不上第一。那个第一,就是今天王府井旁边的商业场。那时,它不叫商业场,是叫劝业场。
“劝业”这个词,最早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各劝其业,乐其事”,汉代人讲“百姓劝业”,“劝”的意思是努力从事,与汉语“劝学”“劝农”的“劝”不尽相同,后者为鼓励,“劝农”即鼓励农耕。近代日本,维新强国,政府设劝业寮,金融有劝业银行,展销有劝业博览会———他们创造性地运用“劝业”一词,将汉语“劝业”和“劝农”及“劝工”等词义相融合。
当年,落后挨打的中国,学西方也学东洋,所以含着新意的“劝业”,便出口转内销,从日本折返华夏大地。后来,清政府还专门在各省设立一个官职,叫劝业道,负责掌管各省的农工商事务。
当时的政府跟我们今天的政府一样,一大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增加GDp。今天,我们的政府搞的是招商引资,当时的政府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就搞了一个劝业场。我们今天搞的很多改革政策,看上去都是新鲜事物,其实在一百年前就有了。
1908年,周善培任四川劝业道总办,由他倡导,成都商务总会协理樊孔周筹办,选定总府街与华兴街之间的地皮,由成都著名建筑营造商江建廷承包设计修建。当年7月动工,次年4月22日竣工开场,更名“劝业场”。场内为砖木结构两层中式楼房,共有店铺一百五十余家,里头是吃喝穿用,应有尽有,而且卖的都是“名牌”、“正宗”,好比今日的王府井、太平洋、万达这些地方。于是,顾客络绎不绝,营业格外繁荣。
劝业场在成都开创了很多全新的行当。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如今很少人晓得的樊孔周了。樊孔周很有商业头脑,他对股东说:“劝业场要想在省城一炮打响,就必须要做到八个字:‘人无我有,人有我无’!我们先要在劝业场安电灯,装自来水。”
樊孔周集股三万两,创立了“悦来公司”,自任董事长,在公司内建立“劝业场发灯部”,从上海购回40千瓦直流电机一部,在场内安装发电,并且还向清政府申请在成都的供电专利权20年,可见这个电力行业搞垄断也是历史悠久。发电可供劝业场之用,每日黄昏发电时,就只见劝业场内华光四射、灯火辉煌,围观的市民惊叹声一地:洋灯燃啰,好稀奇哦。于是,连川西坝子上有几个闲钱的农户,也头上裹个白帕子,穿起个土布长衫,邀邀约约的赶几十里路进城,专门来看稀奇、顺便买洋货。电灯一亮,个个都伸长了脖子呆看,百思不得其解:“妈哟,硬是怪呢,那个玻璃灯笼严严实实的,拿啥子火伸进去点得燃嘛?!”。千万不要嘲笑这些乡下土老财。要晓得连当代大文豪郭沫若那会正在省城读书,他看到“电灯燃了”都兴奋地写诗惊叹:“楼前梭线路难通,龙马高车走不穷。铁笛一声飞过也,大家争看电灯红。”
劝业场第二个“吸引眼球”的,是最先用上自来水。樊孔周继电灯之后,又整了个“利民自来水公司”,从南门万里桥底下的锦江中抽水用管道输送各处。劝业场蓄水池修在华兴街,所以场内用户还得雇人去蓄水池挑水,当时被嘲笑为“人挑自来水”。尽管如此,在成都,也算是开天劈地第一回了。
劝业场第三个绝招,就是“一条龙”服务:把购物、娱乐、休闲融于一体。场内是吃喝玩乐住都可以,这甚至比今天一些大型商业中心还要方便。
其实劝业场开办初期,按照周善培和樊孔周等人的设想,原是为发展地方实业,只卖本地货。但是,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在市场经济下是根本行不通的。开场第一年,全场各业交易总额即达银三十三万余两,本地货营业额不到三分之一,洋货广货却是很畅销,樊孔周等商会中人觉得此情此景与劝业场和“发展地方实业”已经大不相符,于是,就在第三年改名“商业场”。不过近百年来,不少成都人仍然称它为劝业场,或劝业场、商业场混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