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梅山地域过年习俗(5)
坚持
过大年时,有关民俗禁忌,大人常会告知小孩;今天要过年了,说话要注意,不能讲不吉利的话,不能讲老虫(方言,老虎)、豹子、鬼和死等词语;做事行动要小心,不能打烂东西,不能哭闹,否则,招待会让他(她)过个好年,意思是要挨打。万一小孩打烂了东西,大人则要连忙讲“打发(达)了,打发(达)了”,以禳灾求吉。旧俗有知识的人家,也常要用一张小红纸写上“孩童之言,百无禁忌”的话贴于壁上,以防小孩不吉之言出口,而求吉祥。大年三十晚上,当家人则常根据家底给小孩发红包,叫做“撒压岁钱”,必一一分发,不得遗漏,否则不吉,因为“岁”与“秽”、“祟”同音,取压祟、压秽之意。据我祖父生前说,民国旧社会时期,年三十晚上,给小孩的压岁钱是铜钱(缗钱),大人习惯用绳子串起来挂在小孩脖颈上,以避邪祟;
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纸币,多是崭新的大钞,其意义则有所变,成为哄小孩早点去睡,以便大人忙正月拜年的准备工作,不致碍手碍脚的手段,并吩咐明日(正月初一)可迟一点起来,不要去捡爆竹玩耍,注意安全。正月初一早上起床后,要先给父母拜年,然后一起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因此,压岁钱又变成了“安睡钱”。大人们则趁此继续忙于工作,炕腊肉(烘腊肉)、炕腊鱼、炕猪血丸子、馇(炸)过年豆腐、炆(炖)好过年萝卜等,俗话说:“年三十夜,家家冇得块空砧板”。通常,不论是穷人还是富裕人家,过年的生活都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故俗语又说:“叫化子也有个三十初一”,不能亏待。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日提高,既出现用馇豆腐(茶油炸豆腐,也叫油泡豆腐)炆“膀头肉”、“炖猪肚”、“蒸蛋饺”等美食,以备正月初一食用。
由于在家中过年实在太繁琐,2000年(千禧年)后,隆回梅山地域的城镇出现在酒店、饭店吃团年饭的习俗,然后各自行动,取自己喜欢的活动欢度庆贺除夕。
大年初一,也就是新年的头一天,民俗也称“年初一”,古代又称元旦、元日、元辰、元正、元春、元朔、正朝、正旦、正元、岁首日、新正、三元,《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初一是三元的日子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燥恶鬼”。在隆回梅山地域,至今仍有在大清早起床开门时要燃放鞭炮的习俗,叫做开财门纳财。然后,装香、烧纸、放鞭炮、敬拜祖宗,并找出由邵阳隆回周旺铺刻印的《望星楼“星书”》,找出新年出行的最佳时刻与方向四拜出行,谓之“出天行”,然后吃早饭。吃早饭之时,如有邻居前来拜年,则要留坐,喝酒者饮三杯,俗称“吃挂红杯”;不喝酒者,喝茶,茶除放茶叶外,还要加糖,寓新年来到甜甜蜜蜜之意;加红枣,红枣皮红,有红红火火、挂红之意;小孩则抓一把糖果和好吃的东西给他(她)。饭后即由当家人率领全家人去给父母拜年。旧俗,晚辈给长辈拜年,必要亲拜,拜法是地上铺红毡,三拜九叩首,即每拜一次要先站起来叩首后再拜,长辈发红包,叫做“叩岁”。
此习俗,解放后则取消,只要人去长辈家中喊一声拜年即可;早餐也多在长辈家吃,长辈年老者,多由伴住的晚辈代办,或先在自己家中吃过。然后是由长辈率领大众,带钱纸、线香、鞭炮去祖坟山给已故先辈拜年,子孙众多、讲究隆重者多舞龙狮、敲锣打鼓前往,路上碰到熟人则互致祝福,问侯“新年好”。给祖坟山先辈拜年,拜法也有讲究,通常是先站立一叩首,然后跪下一连四拜,再平身,然后双手捧握再叩首完成。之后,则以村落为单位互相登门拜年,若遇主人未在家者,称已把年寄在门口,见面告知;在家者,则多茶、酒、烟、饭菜招待。有文化的读书人家,乡俗多用红纸书“新正发笔,大吉大利”八字贴于墙上或书房中。